生物防治蚊虫可增加其捕食者,如食蚊鱼、蜻蜓幼虫、蝙蝠等,它们能有效捕食蚊子及幼虫。但需注意,食蚊鱼可能影响生态,蝙蝠活动范围难控,应用时要科学规划监测。
北京科协
2025-08-21
当《浪浪山小妖怪》的故事戳中无数人为生活奔波的共鸣时,那些蹦跳在银幕上的小妖怪 —— 小猪妖的莽撞、蛤蟆精的碎念、黄鼠狼的机灵,早已悄悄勾连起现实与奇幻的边界。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2025-08-20
打哈欠不只是困倦信号,更是一种跨越物种与感官的社交传染行为。最新研究发现,不仅黑猩猩会模仿机器人的哈欠,大象也能回应熟人的哈欠,而狮尾狒狒甚至能“听”到哈欠后模仿。这些发现揭示了传染性哈欠背后的共情机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15
最初的“话痨”变得沉默,原本在人们心中有着负面文化形象的黄鼠狼,在影片中凭借内心的磨砺实现了蜕变。观众不仅惊讶:黄鼠狼变“好”了?其实,从人与黄鼠狼“相处”的历史角度看,它们本来就很“好”。
科普中国
2025-08-15
一只名叫 Pepper 的家猫,在两年内接连“送回”两种前所未见的病毒,意外协助科学家拓展了病毒学的边界。这场由猫引发的科研故事,不仅揭示了病毒监测的新可能,也提醒我们人与自然交界处潜藏的健康风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13
古代DNA研究发现,最早的人畜共患病可追溯至6,500年前,农业与牧养的兴起极大促进了病原体跨物种传播。这项研究揭示了史前疾病的起源,也为理解当代流行病提供了关键线索。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12
寄居蟹胆不胆小,可能取决于它螯足上的毛有多少。一项新研究发现,感觉毛越多的寄居蟹,越能果断判断环境是否安全,也表现得更“有个性”。这不仅揭示了感觉与行为之间的深层联系,也引发了关于动物性格的新思考。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12
在斑点濑鱼的群体中,社会地位的变动可以在几分钟内启动性别转换。本文带你揭开这场快速“登基”背后,大脑如何主导行为与性别的变换密码。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12
在赞比亚的黑猩猩群体中,一场看似“没用”的潮流悄然兴起:猩猩们把草插进耳朵,甚至是屁股。这项无工具功能的“草饰行为”正以社会模仿的方式传播,揭示了动物文化的新可能。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12
亚洲象是我国珍稀动物中的“明星”,也是我国体形最大的陆地动物。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亚洲象也不例外!值此世界大象日之际,我们看看亚洲象的“植物食谱”。
科普中国
2025-08-12
化石记录是我们了解古生物世界的主要方式,但它并不全面。这项新研究揭示,动物的体型与体内化学成分(尤其蛋白质与脂肪比例)会直接影响其化石化的可能性,解释了为何一些生命从未留下痕迹。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