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动物天生是“隐身术”的高手。比如某些螃蟹,会把海藻、贝壳、甚至小海葵粘在自己身上当伪装,一眼看去就像是海底的一块礁石。不过要是这些装饰掉了,伪装也就破功。

在绿色叶片上,体色浅绿的玻璃蛙静静趴着,让光线透过半透明的腿部模糊自身轮廓,几乎与叶脉融为一体。但一旦换个背景,比如灰色的石头或褐色的树皮,它立刻“原形毕露”。

北极狐则是另一种策略大师——冬天换上白毛,悄悄藏进雪地;夏天换灰毛,融进草原。看来,想隐身,变色才是正道。

不过,要论隐身界的天花板,那还得看变色龙。

它的皮肤里藏着两层“魔法工厂”——虹细胞。细胞中布满不同形状、尺寸的光子纳米晶体,能反射出各种颜色的光。变色龙通过神经系统控制皮肤的松紧度,调整这些晶体之间的距离。皮肤放松时,晶体靠得近,反射短波长光,比如蓝色;皮肤紧绷时,晶体拉开距离,就反射波长更长的光,比如红色。

除此之外,变色龙皮肤上还有一层含有红、黄等色素的细胞。两种细胞相互作用,层层叠加出复杂的色彩变化。于是,这个小家伙可以在阳光下炫彩夺目,也能瞬间隐入灌木间,消失无踪。

然而,章鱼、鱿鱼和乌贼三兄弟显然不服。

它们的隐身不是单靠一种细胞,而是“三合一”的精密联动:上层的色素细胞通过神经控制扩张与收缩,调出主色调;中层的“智能反光板”结构反射出虹彩光,增强色彩饱和度;下层的白色体细胞调节光反射强度,控制整体明暗。

这一整套系统配合得天衣无缝——毫秒间即可变色,速度比变色龙快得多。而且它们还能让皮肤表面长出凸起、皱纹甚至“小刺”,做到真正的“隐形+质感融合”。

这些隐身高手,不只是视觉奇迹,更是科学灵感的源泉。科学家根据变色龙的变色机制,将压电传感器、碳纳米管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结合,研制出可主动变色的仿生皮肤。而模仿头足类动物皮肤的快速响应结构,人类也在研发真正意义上的“隐身衣”——让自然的超能力,变成现实的科技装备。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毛茸茸的星球
审核: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陈睿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