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门可罗雀
【释义】:大门前可以张网捕捉麻雀。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之况。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阃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形象描绘了世态炎凉,权势一去,则门庭骤然冷清。
【拓展】:“门可罗雀”常与“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等情境呼应,成为世态炎凉的经典意象。例如:那家曾火爆的餐馆因口味下滑,如今已门可罗雀;某明星过气后,发布会也变得门可罗雀。反义词如“门庭若市”“户限为穿”,则形容宾客盈门、热闹非凡的景象。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雀”主要指麻雀。它们与人类比邻而居,却始终保持敏锐的警觉性——只在安全、活跃的环境中觅食聚集。一旦某处人迹罕至、缺乏食物与声响,它们便会集体“用脚投票”,成为环境兴衰最敏感的“生态晴雨表”。
小档案
名称:树麻雀
英文名:Tree Sparrow
学名:Passer montanus
体长:14~15厘米
体重:18~28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雀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遍布欧亚大陆,与人类聚落共生,从城市广场到乡村谷场皆有其踪迹。
魅力写真:

麻雀觅食(图片来源:Pixabay)

麻雀喜集群活动(图片来源:Pixabay)
外形特征:
树麻雀头顶栗红色,脸颊具黑色斑块,喉部黑色。雌雄同色,背羽棕褐具黑色纵纹。喙短锥状,适于啄食谷物;后趾尤其发达,可紧抓枝条甚至垂直墙面。
生活习性:
麻雀为杂食性,夏、秋主要食禾本科植物种子,育雏时则以害虫为主。麻雀除繁殖、育雏期间外,喜群居。通过鸣叫频率传递安全或危险信号,习惯在50-70分贝环境中觅食,规避冷清区域,死寂环境令其不安。麻雀除极寒冷的南北极和高山荒漠外,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
奇闻轶事:麻雀真是“人气检测器”?真的假的?真的!
英国牛津大学曾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在废弃加油站和繁华超市门口分别放置了等量的谷物。结果令人惊讶——超市门口的麻雀群在短短5分钟内就发现了食物并迅速取食,而废弃加油站前的谷物直到两小时后才被一小群偶然路过的麻雀发现。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生物学原理:麻雀的警戒机制使它们形成了独特的“群体安全感”。这些小巧的鸟儿会优先选择已有同类活动的区域进行觅食,因为熙攘的人流、持续的喧哗声和同伴的身影共同构成了它们的“安全认证体系”。
从进化角度看,这种选择极具智慧:热闹场所意味着食物来源相对可靠,频繁的人类活动能够驱赶潜在的天敌,而庞大的鸟群本身也提供了更多的警戒眼线。相反,冷清的门户在麻雀眼中意味着三重风险:食物可能不新鲜或不安全,天敌威胁未知,且缺乏群体庇护。
这种生物本能被中国古代商人敏锐地捕捉并运用。明清商籍中记载,有经验的掌柜会每日观察店前麻雀的数量来判断经营状况。若是连续三日出现“雀踪稀少”的现象,店家便会主动采取行动——举办小型市集、悬挂彩幡,甚至请人说书唱曲,用声浪与活动重新吸引麻雀,继而吸引顾客光临。这种经营智慧,堪称对“门可罗雀”这一成语最生动的逆向运用。
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麻雀确实能够通过叫声传递不同等级的危险信号,它们的群聚行为本身就是一张动态的“安全地图”。在德国柏林的城市生态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麻雀密度与街区人气指数呈现高达0.81的正相关性。
因此,“门可罗雀”不仅是世态人情的镜子,更是动物行为学的精准写照。麻雀用它们的翅膀投票,无声地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生机与繁华。
来源: 喜涮涮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喜涮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