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见弹求鸮
【释义】:看到弹弓,就想到已经烤熟的猫头鹰肉。比喻联想得太早、计算得过早,或对利益期望得过早。
【出处】:出自《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意思是:你也未免算计得太早了,看到鸡蛋就想得到报晓的公鸡,看到弹弓就想着吃到烤猫头鹰肉。
【拓展】:“见弹求鸮”常与“见卵求鸡”“急于求成”等近义成语并列,形容一种过早乐观、不切实际的预期。例如:公司产品刚有个初步构想,他就开始畅想市场份额,无疑是见弹求鸮;在科研中,仅获得一点初步数据就宣称将有重大突破,也易陷入此讥。反义词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则形容条件成熟后自然会有结果。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鸮”,即猫头鹰,是鸮形目猛禽的统称。在庄子的时代,鸮可能被视为一种可食用的野味。然而,现代生态学揭示,猫头鹰绝非轻易可得的“盘中餐”,它们是顶级的夜间捕食者,拥有超凡的感官和飞行技巧,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小档案
名称:雕鸮(作为大型鸮类代表)
英文名:Eurasian Eagle-Owl
学名:Bubo bubo
体长:60~75厘米
翼展:1.6~1.8米
体重:1.5~4.0千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遍布欧亚大陆的森林、悬崖、峡谷甚至城市公园,适应力极强。
魅力靓照:

栖息于枝头的雕鸮(图片来源:包图网)

猫头鹰飞行时近乎无声,是完美的夜间刺客(图片来源:包图网)
外形特征:
猫头鹰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巨大的向前双眼,视野重叠范围大,具备极强的夜视能力和立体视觉。头部转动范围可达270度。多数种类具有面盘(脸部羽毛排列成圆盘状),有助于收集声音。羽毛柔软,边缘具锯齿,飞行时能有效消除噪音。
生活习性:
猫头鹰食谱广泛,从小型昆虫到野兔、狐狸幼崽乃至其他猛禽;绝大多数为夜行性,依靠卓越的听觉和视觉在黑暗中定位和捕猎;特殊的羽毛结构使其飞行时几乎无声,能对猎物发动突然袭击。
奇闻轶事:猫头鹰的听觉能“以耳代目”?真的假的?真的!
提到猫头鹰,人们总会想到它圆溜溜的大眼睛、毛茸茸的脸庞,以及在黑夜里悄无声息捕猎的身影。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猫头鹰之所以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精准锁定猎物,靠的不仅是出色的夜视能力,更有一对隐藏在羽毛之下的“超级耳朵”。对“见弹求鸮”的古人来说,用弹弓击中猫头鹰或许只是运气;但在现实中,猫头鹰演化出的感官系统堪称顶尖猎手装备——尤其是它的听觉,几乎达到了“以耳代目”的境界。
细看猫头鹰的头部,几乎看不见耳孔。因为它们被一层特殊的羽毛——耳羽——完全覆盖。这层羽毛不仅起保护作用,更肩负两项关键使命:
一是实现“无声飞行”。猫头鹰捕猎时必须悄然接近,不能惊动猎物。其耳羽与全身羽毛都具有独特的降噪结构:羽缘呈锯齿状,并覆有柔软绒毛,能极大程度地削减飞行时空气摩擦的声响。猫头鹰振翅的声音,轻如落叶触地,猎物几乎无法察觉。与此同时,覆盖耳道的羽毛也避免了气流直接灌入,使其在高速移动中仍能清晰辨音,不受风声干扰。
二是高效“过滤杂音”。夜晚的森林充满各种声音:风声、叶响、它鸟鸣叫……猫头鹰的耳羽与耳道结构协同作用,如同天然“隔音耳罩”,能够屏蔽多数环境噪声,只放大猎物发出的关键信号——例如老鼠的脚步声或昆虫振翅的微响。这种精准的声音筛选能力,让猫头鹰在嘈杂背景中依然能锁定目标。有趣的是,仓鸮的双耳位置并不对称:右耳比左耳高约一厘米,且开口朝上。这种结构使声音抵达两耳的时间与强度产生细微差异。猫头鹰的大脑能瞬间解析这些差异,实现对声源的精确定位。而像雕鸮这样的大型猫头鹰,其听力之敏锐甚至能穿透数十厘米的雪层,捕捉雪下旅鼠活动的细微声响。
来源: 喜涮涮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喜涮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