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们没有手机,也不上网,那它们是不是只能在很小范围内靠叫声沟通呢?还真不是。

先说说生活在沙漠里的袋鼠鼠。这些夜行小个子拥有不错的夜视能力,但在黑暗中靠声音交流太危险——那简直是给掠食者发定位信号。于是,它们发明了另一套“无声通信系统”:用后腿敲击地面!

它们强壮的后腿能快速、有节奏地拍地,制造出能传播几十米远的震动,就像“生物电报”一样。别看只是几下震动,其中包含的信息可不少——身份、体型、情绪,全都在节奏里。

更神奇的是,这种“震动信号”是立体传播的,地上敲一敲,地下的同伴也能“接电话”。不过袋鼠鼠的世界也有“方言”,不同种群的敲击节奏互不相通,听不懂就是听不懂。如果你觉得拍地太原始,那看看非洲象。它们不光用鼻子和耳朵交流,还靠脚。

大象能发出人耳听不见的次声波,这种低频声音会同时在空气和地面中传播。地面传导时衰减极慢,几十公里外的大象也能通过脚底的神经末梢感知到信号。换句话说,它们是靠脚“打电话”的。

而更夸张的,还得是海里的巨无霸——鲸类。

蓝鲸、座头鲸这些庞然大物,通过喉部肌肉收缩产生低频振动,再用头部结构聚焦放大,使声音能在海水中高效传播。一头鲸的“呼唤”有时能持续二十多分钟,科学家甚至在2000公里外都能捕捉到它们的声音。你没看错,两千公里,一次跨洋“语音通话”。

这些“原生态通讯系统”,已经被科学家成功“抄作业”:模仿袋鼠鼠的足击节奏,研发出“震动密码通信”,能在极端噪声环境下传递信息;借鉴大象脚感次声的机制,设计出“生物阈值振动警报”模型,用于灾害预警;参考鲸类低频信号传播的特性,开发出深海潜艇通信方案,在无线电被屏蔽的地方也能“对话”。

从拍地鼠到踩地象,再到唱歌鲸,这些动物靠着非凡的沟通技巧,让人类重新定义了“通话范围”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毛茸茸的星球
审核: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科协动物生态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王德华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