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十年磨一“镜”,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率领她的团队历经12载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令世界瞩目的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获取光谱率最高的“天文光谱航母”——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实现了我国天文望远镜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追赶和超越。1972年,经过“文革”三年下乡后,崔向群获得了大学推荐名额,但上学的路也不顺利,她的分配指标先后从某医学院,被换为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最后又被调到该校光学仪器专业。后来由于她的出色表现, 1978年,崔向群被选为首批中科院研究生,并于1985年被中科院选派赴英国Jodrell Bank射电天文台访问学习,之后还被推荐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光学望远镜(VLT)工作。
院士 中科院 仪器厂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5 19:56:00
作为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陈院士从不以此自骄,只是埋头苦干,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一心关注着国际化工方面的最新情况。当时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此后,经过陈俊武等几代人不懈的钻研努力,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有150余套不同类型的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接近1.5亿吨。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大国,在商品汽油构成中,催化裂化汽油约占70%,柴油占30%左右,而且30%以上的丙烯也来自催化裂化工艺。他先创办了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班,后来又先后开办过4期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教导了不少优秀的学员,后来大都成为我国炼油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
院士 催化裂化 制造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也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科研基地。随着科研的顺利进展, 1984年,在HAPI-0的基础上,李、顾院士带领团队自行设计研制出较大面积(125平方厘米)球载硬X射线闪烁探测器HAPI-1,并在33公里高空对蟹状星云跟踪观测成功,获得蟹状星云辐谢周期和清晰脉冲相位分布。1985年, HAPI-1的设计得到了改进和提升,发展为球载硬X射线闪烁探测器HAPI-2,在河北香河原大气所气球发放站,利用10万立气球,在38公里高空,成功对天鹅座X-1观测,获得天鹅座X-1高能X射线能谱。1993年,球载复合晶体硬X射线探测器HAPI-4研制成功,并获得了黑洞候选体Cyg X-1高质量的硬X射线图像,从而验证了直接解调方法的正确性。
院士 中国科学... 卫星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HXMT卫星有效载荷低能X射线望远镜主任设计师陈勇说,国外的数据,尤其是一手的数据很难拿到,因此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卫星,对国家天文发展也是一个推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HXMT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HXMT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王焕玉:“它其实承载了几代人的期望,大大地突破了就是国外对我们的限制,使我们国家X射线空间探测的技术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HXMT卫星有效载荷总质量师张承模:“从何泽慧先生、肖健院士,到李惕碚、顾逸东院士,到陆柱国他们去世,包括我们所有的这些人,几十年的努力……”HXMT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对我来讲,这并不是一个成功,而是说我们没有失败。
院士 HXMT... 中科院高...
许学彦,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船舶设计专家。此时悄然行驶在预定海域的“远望”号测量船,承担着远程运载火箭在预定海域运行的测量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法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航天测量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随后,许学彦又主持了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打捞救生船“J121”号的设计工作,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我国所有的工业部门,可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缩影。九十年代退休后,尽管已无法像从前一样,站在船舶设计的第一线挥洒汗水,但年届八旬的他仍然每天上午从家里徒步到中山南一路上的708所,与老同事们叙旧,有时受邀出席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论坛,他依然思路敏捷、口齿清晰。
院士 中国科学... 南极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5 19:55:00
她便是肖碧莲院士,自1964年投身生殖内分泌和计划生育研究起,便长期致力于减轻非意愿妊娠带给育龄妇女的身心伤害。低剂量口服避孕药在全国推广使用1949年,肖碧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自1964年投身生殖内分泌和计划生育研究起,肖碧莲院士便长期致力于减轻非意愿妊娠带给育龄妇女的身心伤害。1983年,美国一位著名化学家在瑞士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曾高度评价肖碧莲带领的课题组的成就:“目前国际上正在进行低剂量的口服避孕药研究,而在中国七八年前就已经使用上了。后来,肖碧莲又组建了“米非司酮降低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合作研究与开发”临床研究组,历时5年完成4项研究课题。
院士 人工流产 内分泌
其中,由她带领内分泌科,联合神经外科、放射科等九个科室,历时14年完成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她注重多学科协作、紧密结合临床需要开展基础研究、提高疾病诊治水平的转化医学研究思路。史轶蘩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临床药理研究,是我国应用神经内分泌药物治疗下丘脑-垂体疾病的开拓者。她主编的《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是我国该领域的鸿篇巨著,被广大同行视若宝典,极大地深化了国内同行对相关内分泌疾病的认识,提高了我国内分泌疾病诊治水平。此后,史轶蘩继续在内分泌学领域开拓创新,对肥胖和青春发育的研究在她晚年的研究里占了很大的比重,不仅为未来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院士 中国工程... 内分泌
从1950年在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参加工作,到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再到2012年于病榻上获中国工程界的最高荣誉——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他在科研路上风雨兼程50年,为我国的水电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夜以继日地进修数学和力学知识,注重将书本和国外资料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又从工作实践中吸取经验、找出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思想1956年,潘家铮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坝顶泄洪的流溪河薄拱坝,开创了我国薄拱坝建设的先例。新安江水电站的基本建成,树立了新中国水电事业的第一座丰碑,而潘家铮创新的宽缝重力坝,为我国后来建设的丹江口、潘家口等十多座大坝树立了样板,成为国内广泛采用的坝型。
院士 三峡工程 新安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