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人生如斯。一生未得闲固然是有所遗憾,但毕竟是有得有失、无怨无悔。”在一次技术发展座谈会上,陈俊武院士如此说。古往今来,越是成大事者越是淡泊洒脱,那是见惯了高山大海之后的平静。作为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陈院士从不以此自骄,只是埋头苦干,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一心关注着国际化工方面的最新情况。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即使不说,也不能减少分毫他做出的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我国的石油来源有了保障,对国外的石油需求降低,发展中国自己的原油炼油工业不再是奢望,所以急需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炼油装置。1961年,我国决定抽调科研、设计、制造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开展炼油工艺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的落后面貌。当时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尽管资金和设备都极其缺乏,而作为炼油关键的催化裂化技术由于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被国外层层封锁,全世界这类应用装置也不过几十套。没有制造的经验,甚至连实物也没有见过,陈俊武和参加项目攻关的同事只好到处搜集资料,日以继夜地进行技术对比、方案论证,用超长的工作时间来弥补经验的缺失。

  巧的是,在项目设计初见成形的时候,陈俊武得到了一次赴巴西考察的机会,这是一个不容放过的突破口。为期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和另外几名同去的考察组技术人员一起,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竭尽所能地查找收集散落在炼油厂各处人员手中的图纸、规范、手册、准则、报告、文件和记录,还拍了400卷胶片,收集了几万页资料,笔记密密麻麻地记了二十多本。利用这些得之不易的材料,陈俊武回国后改进了初始的设计。虽然项目进行看似顺利了不少,但这些毕竟只是纸上的知识,最终的设计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一套催化装置,设备不下几十台,仪表上百套,大小阀门数千个,工艺管线近2万米。这些部件的制造和整装都要他和团队的人员过问,陈俊武和同事们没有在困难面前屈服,一心一意地进行着攻关。

  历时四年,我国第一套自主设计、安装的60万吨/年流催化裂化装置建成,在抚顺石油二厂投产。后来,炼油厂里重要的五种炼油技术被称为“五朵金花”,这便是绽放的第一朵,它打破了当时国外对炼油深加工技术的垄断,为中国炼化工业争得了荣誉。为纪念这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至今抚顺石油二厂北催化车间门前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5月”字样。

  此后,经过陈俊武等几代人不懈的钻研努力,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有150余套不同类型的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接近1.5亿吨。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大国,在商品汽油构成中,催化裂化汽油约占70%,柴油占30%左右,而且30%以上的丙烯也来自催化裂化工艺。催化裂化技术,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个高尚的人看重的绝不是个人的未来,而是整个民族的未来。“功成名就”后的陈院士没有固步自封,在继续进行科研的同时还着力培养下一代人才。他先创办了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班,后来又先后开办过4期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教导了不少优秀的学员,后来大都成为我国炼油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陈俊武院士的这种自强自立的品格,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和爱戴。

陈俊武——在石油里开出金花

图文简介

作为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陈院士从不以此自骄,只是埋头苦干,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一心关注着国际化工方面的最新情况。当时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此后,经过陈俊武等几代人不懈的钻研努力,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有150余套不同类型的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接近1.5亿吨。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大国,在商品汽油构成中,催化裂化汽油约占70%,柴油占30%左右,而且30%以上的丙烯也来自催化裂化工艺。他先创办了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班,后来又先后开办过4期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教导了不少优秀的学员,后来大都成为我国炼油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