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镜”,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率领她的团队历经12载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令世界瞩目的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获取光谱率最高的“天文光谱航母”——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实现了我国天文望远镜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追赶和超越。

  崔向群,1951年12月生于重庆市万州,籍贯山东博兴。197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1982年、1995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是对我国天文学有着突出贡献的著名天文学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10年10月19日,崔向群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崔向群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来因为“文革”,她在经历了三年的下乡生活后才步入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在下乡期间,她白天在跟着师傅修拖拉机,闲时就自学高中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

  “我当时的直觉,就是想读书,有书读就好。”崔向群回忆说。

  1972年,经过“文革”三年下乡后,崔向群获得了大学推荐名额,但上学的路也不顺利,她的分配指标先后从某医学院,被换为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最后又被调到该校光学仪器专业。

  “那时,我们都很听话,很单纯,分配什么就是什么,有些傻呵呵的。”崔向群笑言。

  

  大学毕业后,崔向群被分到南昌某大型飞机制造厂。能在大城市工作是当时很多大学生的梦想,但崔向群为了专业对口,却坚决要改分到江西大茅山里的光学仪器厂。

  “你怎么要到这里来?我们想出都出不去呢!”当她千辛万苦来到仪器厂报到时,厂里干部问她。仪器厂没有给她安排任何技术岗位,而是让她去光学车间当工人。“山沟就山沟,工人就工人,只要能学以致用。”崔向群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她的想法很简单:学一行,爱一行,一定要学有所用。

  后来由于她的出色表现,1978年,崔向群被选为首批中科院研究生,并于1985年被中科院选派赴英国Jodrell Bank射电天文台访问学习,之后还被推荐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光学望远镜(VLT)工作。成为这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

  1993年,崔向群受聘于欧洲南方天文台。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了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和苏定强的来信,要求她加入项目组,计划在国内建设大视场兼备大口径的光谱巡天望远镜,由于项目难度巨大,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崔向群身上。

  苏定强直言:“参加‘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项目就是参加‘敢死队’,而你就是‘敢死队’队长。”出于崔向群拳拳爱国之心,为了能让中国天文学研究走到国际前沿,让中国大望远镜技术追赶甚至超越世界一流水平,她毅然决然地谢绝了所有挽留和邀请义无反顾地回到国内开展国内天文望远镜事业,并担任项目总工程师。

  在国内,崔向群一家三口挤在50多平方米的套房内,她如今每月的工资也降到原来的40分之一。面对如此巨大的待遇落差,崔向群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采访时说:“我很高兴回国,这架望远镜将使中国为世界作出贡献。”她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她克服重重技术难题促使中国天文事业飞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今LAMOST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天文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人只要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己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会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这就是“镜”观星空,脚踏实地的崔向群院士。

“镜”观星空,脚踏实地——崔向群

图文简介

十年磨一“镜”,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率领她的团队历经12载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令世界瞩目的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获取光谱率最高的“天文光谱航母”——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实现了我国天文望远镜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追赶和超越。1972年,经过“文革”三年下乡后,崔向群获得了大学推荐名额,但上学的路也不顺利,她的分配指标先后从某医学院,被换为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最后又被调到该校光学仪器专业。后来由于她的出色表现, 1978年,崔向群被选为首批中科院研究生,并于1985年被中科院选派赴英国Jodrell Bank射电天文台访问学习,之后还被推荐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光学望远镜(VLT)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