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大量研究探讨了那些被认为依赖网络者的人格特质,大部分采用大学生和成人样本。高风险青少年群体的网游率是正常青少年的两倍(。目前,有一种评估网瘾的自陈式问卷可作为确认高风险青少年的快捷方法,在每学年开始时发放给学生,得分高的会被推荐去咨询或受到老师督察。首先,有些青少年不愿暴露自己过度网络使用的事实,不会如实填写问卷。目前以问卷评估网瘾的方法在确认高风险青少年方面具有局限性,除非这些青少年已经表现出一种或多种不良行为的雏形。1)为青少年提供关于网瘾发生率、网瘾的形成模式及相关因素的准确信息。4)教育青少年如何处理压力,增加其他娱乐或特长活动。这一心理教育方案更强调有关网络使用的自我导向的行为改变,而不是提高个人及社交的效能。
认知 显示 测量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7 11:10:00
患儿显示出自我封闭的固执倾向,有言语发展障碍,习以为常的事物一旦发生改变不能适应,智力发展不平衡,可能在某一方面特别优秀。由于生活在不当环境中,与语言环境隔离造成的语言障碍为认知或学习机能障碍。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必须预防在先。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指将可能影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清除在萌芽状态,心理的不健康常常是异常人格造成的,健康稳定的母子关系在人格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二次预防指对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的人进行早期检查与诊断,防止进一步恶化,学校应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室,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解决心理不适应问题。三次预防是指积极主动地改善和保护我们居住的环境,不能仅追求物质经济的发展,要使环境更适应人的生存。
认知 吸烟 大脑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7 11:08:00
最初的婴儿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感觉图像,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年龄约在1周岁),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成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在儿童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的分化,以后又扩及到动作与客体间的关系,使动作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这就意味着因果认识产生了2。
认知 分化 哥白尼
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平衡化是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作用表现在:一、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作用正是平衡化的功能。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随之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和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
认知 中介 协调
性别守恒的基础是性别同一性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理解能力的增强有关。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获得性别守恒的观念是获得性别角色行为关键。其获得意味着性别同一性的获得,随之才有自我的社会化过程和性别角色的认同与理解。
认知 发展 同一性
符号表征阶段(stage of symbolic representation):布鲁纳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在此阶段,儿童不必依据动作或表象的帮助而依据符号、语言文字即可从事抽象思维,从彼此相关的事物中发现原理原则。布鲁纳表征模式(Bruner's model of representation):又叫布鲁纳表象模式。人类智慧或认知的发展是依据上述顺序进行的,但三种形式各自存在,分别表征不同的经验、思维,不可替代,也不可以高级取代低级。符号表征模式(symbolic representation model):又叫象征表象模式。布鲁纳提出的以符号等抽象表征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布鲁纳把它列为认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认知 介绍 布鲁纳
理论发展背景归因理论(AttrbiutionTheroy)或归因思维的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从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海德研究的是行为的可察觉的原因,而不是真正作用于人或影响一种结果的决定因素。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他对影响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的可察觉的原因特性,原因的结构,原因特性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他人情感反应的暗示作用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很有创见的研究。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如缺乏能力将期待再失败,并引起冷漠、抑郁的情绪:导致放弃类似任务的行为倾向,并减少个体的努力。
认知 反应 失败
跨文化的研究指出,在西方个人主义环境中,倾向于把人的行为归因于人的特质,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亚洲国家,社会知觉者更倾向于把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环境。当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没有直接考察成人对“心理”的认知,而是通过考察成人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归因来进行人知觉的研究。归因理论的基础是个体把特质词作为描述、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因果机制,其核心观点是:成人能够使用心理特质系统地解释和预测行为,因此又称为特质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的提出和研究大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实证研究也发现,美国成人通常依据人的内部特征(如人格特质)来解释他人的行为。尽管被试报告说他们没有意识到已经进行的特质推理,但特质线索的回忆显著好于语义线索的回忆。
认知 年幼儿童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