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发展背景

  归因理论(AttrbiutionTheroy)或归因思维的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从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首先提出这种理论的是海德。1958年海德在他的《人际间关系的心理学》中从他的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其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都要了解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的因和果。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人们都要对自己或别人的所作所为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即寻找原因。所谓归因是对自己或他人做过的事件的结果或外部行为的可察觉的原因所进行的推论。“海德研究的是行为的可察觉的原因,而不是真正作用于人或影响一种结果的决定因素。虽然他经常滑到动机的应用上而不是察觉到的动机。这就是说行为的真正法则与行为的察觉到的原因可能不一致。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心理学可以研究的现象。在海德的这本书出版之前,这一理论几乎不引起注意。可是后来情况有了明显变化。

  伯纳德,韦纳(Bernadr Weiner)是当代美国有名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他的归因理论最初是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J.W.Akt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他对影响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的可察觉的原因特性,原因的结构,原因特性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他人情感反应的暗示作用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很有创见的研究。近年来美国许多有关这类问题的著作和论文在讨论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时,常援引他的论文和著作。有的心理学家把韦纳的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种基本学派加以介绍,并把这一理论与斯金纳、皮亚杰、班杜拉等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并列为当代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理论。1

  基本观点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维度之内: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2

  内部归因(不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影响个体自我形象的形成—提高积极的自我形象或助长消极的自我形象。有能力地付出努力产生自豪、体验到自尊:没有能力或不努力,感到惭愧或内疚。外部归因不影响自我形象。稳定性的归因可导致经验过的结果再出现的期望。成功归因于稳定性因素如能力、任务难度,将期望今后再度成功。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如缺乏能力将期待再失败,并引起冷漠、抑郁的情绪:导致放弃类似任务的行为倾向,并减少个体的努力。期望的增加或减少直接与稳定性的特点(程度)有关,并影响个体对将来行为的情绪(延续或夸大)。控制性方面的归因影响情绪反应和助人行为。例如,失败归因于他人的可控制的行为(干扰、障碍)产生愤怒;失败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行为(缺乏努力)引起内疚;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的疾病、残废,可能激发助人行为。在成功和失败结果的归因中三个成分的每一个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它们对随后的事件或活动都有初级对特定的目标的预期和二级特定的情绪反应的连锁关系。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理论简评

  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论是晚近才提出来的,而且目前仍处于发展变化中,所以要想对这一理论作出完整的评价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当我们将这种理论与前人成就动机理论模式相比较时,我们就会发现它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这一理论与前人理论相比,在认知方向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一理论保留了预期,价值等概念,并被赋予了更浓重的认知色彩。其次,这一理论为成就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系统的与综合的研究方法。韦纳提出的原因的三个维度能帮助人们对成就行为的原因进行归类和分析,并进而使人们了解原因知觉是如何影响人们将来的行为的。再者,这一理论基本上包括了前人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发现,并对这些原则和发现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象任务的选择、行为的强度与坚持性等主要的成就行为在这理都得了清晰的说明。不仅如此,韦纳的理论还揭示了成就行为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改变行为者的归因来改变行为的原理的意义是重大的,尤其是在教育上这一原理的运用将更有其广阔的前景。

  当然这一理论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象成就的归因维度能否多于三个问题,就是这一理论无法回答的。已有一些研究似乎证明了意识性和普遍性这两个维度的存在,但真把它们作为原因的维度提出时,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另外,说原因的三个维度是确定的,每一维度上的原因也将是变动的,比如运气对一个人来说是外在的,不稳定的,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是稳定的,假如这个人一直视自己是幸运的或不幸的话;努力若被看作是一个人勤奋或懒惰的象征的话,那它就成了稳定的原因。同样地,能力和任务难度也可以看作不稳定的原因,所有这些都使得问题复杂化了。对于这些不足,韦纳本人确也意识到了,但这恐怕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克服的,对此我们只好拭目以待了。

本文由四川传媒学院教授郑高鹏进行科学性把关

维纳归因论

图文简介

理论发展背景归因理论(AttrbiutionTheroy)或归因思维的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从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海德研究的是行为的可察觉的原因,而不是真正作用于人或影响一种结果的决定因素。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他对影响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的可察觉的原因特性,原因的结构,原因特性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他人情感反应的暗示作用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很有创见的研究。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如缺乏能力将期待再失败,并引起冷漠、抑郁的情绪:导致放弃类似任务的行为倾向,并减少个体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