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铀矿石到成为原子弹“心脏”的铀球,要经过好几次“变身”:从固体、液体到金属加工成半球形的固体。这里,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为例,说说原子弹“心脏”的前世——从铀矿石到铀球。
国防电子信息
2025-09-21
这是一篇关于选择与奉献的颂歌。文章通过讲述钱学森人生中的数次关键抉择——从立志造铁路到毅然改学航空,从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到回归一穷二白的祖国——展现了他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崇高情怀。
北斗天宇航天科普基地
2025-09-16
北京以北,长城脚下,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之畔,这里曾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爆轰试验场,代号“17号工地”。在这片被誉为“原子弹的摇篮”的土地上,打响了爆轰试验第一炮,孕育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雏形。
国防电子信息
2025-08-28
铀235是制造原子弹必需的材料,要获取足够浓度的铀235则离不开一种名为“甲种分离膜”的核心材料。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研制出甲种分离膜,从而使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国防电子信息
2025-07-23
1966年我国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目标上空成功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同年,中国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火箭军的前身)。
国防电子信息
2025-06-25
“两弹一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钱学森把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3个层次: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其中技术科学由钱学森提出,做出伟大贡献。导弹、核弹、人造卫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三个层次都有密切的关系。
国防电子信息
2025-05-27
“两弹一星”科普小园地专栏,从军博展厅里矗立的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说起。开篇介绍了“两弹一星”的基本概念,简述了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时代背景和所起作用。
国防电子信息
2025-04-29
近日,一幅“合影”亮相中国科技馆“星耀中国 科创未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科学家精神系列展”。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们的集体画像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眼角的皱纹仿佛藏着岁月的故事。
科普时报
2024-10-09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北京科技报
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