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沉降大藻的碳归宿与碳汇潜力:微生物“双重驱动”碳封存机制
最新研究在近海大藻碳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微型生物碳泵与“微生物驱动的碱度泵”双重驱动碳封存机制,为野生海藻碳汇价值及“人为沉降大藻”增汇策略的认识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25-09-08
农业碳汇,核心在于借助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光合作用过程,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₂)转化为有机碳,最终稳定地储存于土壤有机质库和植物生物量之中。
一芳田自然科普
2025-07-25
最新研究报道2000-2023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收支
北京大学等国内14家科研机构合作,系统评估了2000-2023年间中国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收支及其变化,为制定差异化减排路径、优化土地利用政策、提升自然碳汇能力等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25-07-09
在印尼苏拉威西岛(Sulawesi, Indonesia)的沿海地区,一片红树林在二十多年前被砍伐,土地被改造成虾塘。最初,村民们以为这样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但几年后,土壤盐碱化严重,虾类养殖变得困
中国绿发会
2025-02-14
方精云院士团队系统评估中国及各省区碳排放、清洁能源减排及生态系统碳汇,为我国“双碳”行动提供科学支撑
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系统评估了我国全国和分省的碳排放、清洁能源减排、陆地碳汇状况,量化了省域尺度上的减排贡献,揭示了各省(市、区)在清洁能源发展和碳汇功能上的显著差异。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24-11-22
人工智能近实时追踪陆地碳汇,破解2023年大气CO2激增之谜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朴世龙院士团队联合王腾蛟教授团队研究发现2023年大气CO2浓度激增主要归因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下降,而非化石燃料碳排放和海洋碳汇变化。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24-11-11
“低延时”全球碳收支揭示了2023年陆地碳汇的大幅下降
《国家科学评论》近日发表的研究首次建立了“低延时”的全球碳收支系统,并揭示了2023年全球陆地碳汇的显著下降。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24-10-29
点赞!我国科学家摸清“自家”海中有机碳“家底”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石学法研究团队阐明了中国东部近海沉积有机碳分布和埋藏规律,系统估算了有机碳埋藏通量,综合评估了沉积碳汇效应强度,基本摸清了中国东部近海沉积有机碳“家底”。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24-10-23
系统科学视角下的碳中和
段宏波,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杰青,长期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环境(3E)复杂系统集成建模、碳大数据与金融研究。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2024-09-05
科学的人为干预可有效提升中国陆地碳汇潜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乐旭教授与廖宏教授团队研究揭示了植树造林、臭氧污染控制和策略性凋落物移除等人为干预措施对增强我国陆地碳汇的巨大潜力。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24-08-30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郗凤明研究员团队和清华大学刘竹教授团队基于水泥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构建了水泥碳汇核算模型。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24-05-09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晁代印研究组与英国诺丁汉大学David Salt研究组合作,阐明了引导蛋白(DPs)在植物凯氏带建成和木质素聚合中的关键作用
上海科技报
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