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苏拉威西岛(Sulawesi, Indonesia)的沿海地区,一片红树林在二十多年前被砍伐,土地被改造成虾塘。最初,村民们以为这样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但几年后,土壤盐碱化严重,虾类养殖变得困难,沿岸侵蚀加剧,台风侵袭时,海水直接灌入村庄。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地政府和国际环保组织联手,开始了一项恢复红树林的计划。几年后,新生的红树林不仅保护了海岸线,还改善了水质,甚至带来了新的生态旅游机会。而更重要的是,这片红树林在悄无声息地做着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吸收并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种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被称为“蓝碳”(Blue Carbon)。**蓝碳,是指由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如红树林(Mangroves)、海草床(Seagrass Meadows)和盐沼(Salt Marshes)吸收并储存的碳。**与陆地森林相比,这些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更强,能够在沉积物中封存碳达数百甚至上千年。**科学家估计,全球的沿海蓝碳生态系统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约为2亿吨,而海洋沉积物中存储的碳量是大气中的50倍。**尽管蓝碳生态系统的面积远小于陆地森林,但其单位面积碳储存能力却高出3到5倍,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中的白骨壤。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 (Forsk.) Vierh. )又名海榄雌,适应生境能力强,为先锋植物群落,也是最广泛分布的红树林物种。它们的群落比较单一。摄影:周晋峰。©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定义,蓝碳是指“海洋系统中生物驱动的碳通量和存储,这些通量和存储可以进行管理。”另一种定义则强调:“蓝碳指的是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特别是植被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如海草草甸、潮汐沼泽和红树林捕获和储存的有机碳。”沿海蓝碳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根系植被,如潮汐沼泽、红树林和海草”。海草、盐沼和红树林有时被称为“蓝色森林”,以区别于陆地上的“绿色森林”。深海蓝碳则位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公海,包括“大陆架水域、深海水域及其下方的海底”,占所有海洋碳的90%。深海蓝碳通常被认为“较难管理”,并且由于缺乏“与其碳储存持久性相关的数据”而具有挑战性。蓝碳的研究,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几十年前,一些研究开始强调海草床、盐沼等其他沿海生态系统在碳储存方面的潜力,蓝碳的认识逐渐形成。但直到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了《蓝碳报告》,正式提出“蓝碳”这一概念,并强调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关注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并探索如何将其纳入气候政策。也有人使用该术语来描述整个海洋(而不仅仅是沿海生态系统)捕获的碳。现在,蓝色碳汇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已达到国际重要地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沿岸地区。由于海水升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海草床正在减少,而海草床不仅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是重要的蓝碳库。研究人员发现,在海草床受到破坏的地方,原本储存在沉积物中的碳会重新释放到海水和大气中,加剧全球变暖。因此,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限制沿海开发、恢复受损的海草床,并通过“蓝碳信贷”机制激励私人企业投资于蓝碳保护。**蓝碳不仅仅是科学概念,它正逐步融入全球的碳交易体系。**例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当地政府已经开始探索将蓝碳项目纳入碳补偿市场,让企业通过保护和恢复蓝碳生态系统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近年来,世界银行和国际海事组织也积极推动蓝碳项目,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利用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蓝碳生态系统也面临巨大威胁。据统计,全球的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红树林的减少主要由于沿海开发和水产养殖,而海草床则受到海洋污染和船舶活动的影响。科学家警告,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这些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将大大削弱,甚至可能变成碳源,加剧气候变化。这些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失率远高于地球上任何其他生态系统,甚至高于热带雨林。目前的估计表明,每年损失2-7%,这不仅是碳固存的损失,也是重要的栖息地损失,这些栖息地对于管理气候、沿海保护和健康至关重要。不过,要量化减少率的计算很困难,但研究人员的测量估计表明,如果蓝色碳汇生态系统继续因任何原因而减少,那么在下一个世纪,30-40%的潮汐沼泽和海草、以及大约100%的红树林可能会消失。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些国家已经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印度尼西亚政府在过去几年中宣布扩大红树林保护区,并计划到2030年恢复60万公顷的红树林。哥斯达黎加则利用“蓝碳支付”机制,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海草床和红树林的保护工作。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沿海多个省份正在开展红树林和盐沼湿地的恢复工程。蓝碳的概念,不仅是改变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知,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完善,蓝碳有望成为全球碳中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了,这还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要实现这一目标,仍然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正如苏拉威西岛的红树林修复项目所示,保护和恢复蓝碳生态系统不仅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还能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当人类真正意识到海洋不仅是资源的宝库,更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调节器时,蓝碳或许能成为我们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答案。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特殊木本植物群落,是连接陆地、淡水和海洋的重要生态系统。它们具有发达的呼吸根、支柱根等适应性特征,能够在盐度高、氧气含量低等极端环境中生存繁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红树林承载着巨大的生物多样性,它们是海洋生命的“大产房”,每年养育了近8000亿只幼鱼、对虾、双壳贝类和成蟹,保护并供养着世界各地无数的沿海社区,并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的角度讲,红树林犹如海岸的天然屏障,能有效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线,减少风暴潮、海啸等自然灾害对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红树林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红树林的生物量和表层土壤中平均每公顷储有394吨碳。一些红树林地区,如菲律宾的红树林,平均每公顷的碳储量超过650吨。红树林还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
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围海造地、污染等,全球范围内的红树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2024年IUCN发布的《生态系统红色名录》显示,全球50%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单元面临崩溃的风险,近20%的红树林处于高风险,被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保护红树林迫在眉睫。
全球40%的红树林位于自然保护地内。在许多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和孟加拉国,超过75%的红树林受到保护。在阿联酋、迪拜、新加坡和中国等地,城市保护地让人们有机会在城镇和城市接触红树林。但在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缅甸等其他国家,保护地的覆盖率不到5%。全球红树林联盟制定了到2030年将保护率翻一番的目标,但要在全球范围内达到80%的保护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这需要大幅增加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的应用。
(本文为日常工作记录,供了解和参考。)
文 | 王昆山
审 | Maggie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