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AS被称为“永远的化学品”,因其极强的稳定性和广泛使用而难以降解。然而,一项来自意大利的最新研究发现,土壤中竟然存在能以PFAS为食的细菌。这项研究为环境修复提供了新方向,也引发了我们对污染源头控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14
可能是因为很多疾病都与微生物有关,这让大家一听到“细菌”“病毒”就容易紧张,将这些微生物看做是危害健康的危险分子,欲除之而后快。但实际上,真正致病的微生物只占少数,生活中大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13
科学家在地中海岛屿的泥土中发现了可杀死蚊子幼虫的细菌,它们通过分泌代谢物起效,效率媲美化学农药,却更安全环保。这项研究或将为未来的“绿色杀虫剂”铺路。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12
科学家打造出可远距离“发光”的细菌,它们能在检测到特定信号时产生独特光谱分子,借助高光谱相机从数十米外就能被识别。这项MIT主导的新技术,或将改变我们监测环境和土壤健康的方式。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11
当我们谈论防晒,往往关注的是帽子、衣物和涂抹的防晒霜;但这项最新研究提醒我们——在我们看不见的皮肤表面,数以亿计的微生物也许正默默参与着一场“紫外线攻防战”。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8-08
肠道健康受关注,益生菌因“万能”说法受争议。它分四大类,功效有证据等级,长期服或致失衡,健康人靠饮食维持菌群平衡,合理膳食是关键 。
北京科协
2025-07-24
关键酶活性(如负责硝化的氨单加氧酶AMO、反硝化的硝酸盐还原酶NAR)在改性载体系统中受抑制程度更小,微生物群落结构更稳定
Engineering前沿
2025-07-10
在中国,维生素C几乎是每个家庭药箱中必备的常见药。然而,许多人并不知晓,如今物美价廉的维生素C背后,也有一段从“面临困境”到“全球领先”的壮阔征程。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2025-07-02
研究表明,连作显著改变了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有益微生物量逐渐减少,而有害微生物则逐渐增加,导致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类型从“细菌型”转向“真菌型”。
一芳田自然科普
2025-06-22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麦秸秆、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是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也是农业生产中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
一芳田自然科普
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