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田里的地膜分解成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些“土壤中的PM2.5”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在悄悄改变地下微生物的“社交圈”。我国新疆大学、宁波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显示,与传统塑料(PP、PE)相比,可降解微塑料(如PBAT)能显著增强土壤微生物网络的复杂性,促进菌群协作,进而提升豌豆养分吸收效率。但研究同时警告,这种“促进效应”可能伴随长期生态风险。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土壤微生物的“社交圈”被微塑料改写

土壤微生物群落如同地下“生态工程师”,通过协作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支撑作物生长。但微塑料污染正像“外来入侵者”,打乱这个“社交网络”。传统塑料(PP、PE)因其难降解特性,会在土壤中形成“塑料岛”,导致微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可降解塑料(如PBAT)虽能被微生物分解,但其对菌群协作的影响尚不明确。

团队以豌豆为研究对象,对比0.1%和1%浓度下,传统微塑料(PP、PE)与可降解微塑料(PCL、PBAT)对土壤微生物网络的影响。结果发现,PBAT处理组的微生物网络呈现“更紧密的协作关系”——节点(微生物种类)和边(物种间关联)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20%和35%,关键菌群如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的丰度提升15%-25%,如同“从零散的小团体变成高效的大团队”。

PBAT的“双重角色”:促进生长但暗藏风险

可降解微塑料PBAT表现出独特的“双面性”:

  • 短期“促进效应”:0.1% PBAT处理使土壤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提升40%,该酶如同“氮素挖掘机”,加速有机氮转化为可吸收铵态氮,豌豆氮吸收量增加20%;同时,微生物网络中“互利共生”关系占比从45%升至60%,竞争关系减少,养分循环效率提高。
  • 长期“隐形风险”:1% PBAT处理虽在成熟期仍促进豌豆根系生长(生物量比对照组高20%),但导致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15%,且可降解过程中释放的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抑制部分有益菌(如固氮菌)活性,暗示长期使用或引发土壤养分失衡。

传统塑料:微生物网络的“破坏者”

相比之下,传统微塑料对微生物网络的影响更消极:

  • 网络碎片化:1% PP处理使微生物网络节点减少15%,关键物种(如参与碳循环的放线菌)丰度下降,如同“社交圈核心人物离场”,导致网络稳定性降低;
  • 功能紊乱:PE处理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降低25%,有机碳分解变慢, Olsen-P(有效磷)含量减少10%,豌豆因“吃不饱”而减产。

未来:需警惕“生态链蝴蝶效应”

研究揭示,微塑料通过改变微生物网络影响土壤健康,可降解塑料虽短期利好,但需关注其对生态链的长期扰动。例如,PBAT促进的某些微生物可能加速温室气体排放,或与作物形成“养分竞争”。团队建议,未来应建立“微塑料-微生物-作物”长期监测体系,优先在低浓度(0.1%以下)下推广PBAT,并探索其与生物炭等改良剂的协同作用,降低生态风险。

论文通讯作者葛体达表示:“土壤微生物网络的微妙变化,可能引发作物生长的‘蝴蝶效应’。理解这一过程,是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