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民抱怨“土地越种越瘦”时,土壤里的微生物可能正在“挨饿”。我国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通过蚕豆(Vicia faba)与 cereal作物轮作,可显著提升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其中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增加61.6%,总氮提升55.9%,水分含量提高29.1%,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良方”。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连作土壤“肥力透支”,轮作豆科作物成新选择

土壤是农业的“命根子”,但长期连作(如单一水稻、小麦种植)会导致养分耗竭、有机质流失,就像“只取不存的银行账户”。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比达40%,每年因土壤肥力不足导致粮食减产约10%。豆科作物(如蚕豆、大豆)因能与根瘤菌共生固氮,被视为改良土壤的“天然肥库”,但不同豆科作物的改良效果差异显著。

“传统轮作多聚焦大豆、绿豆,却忽略了蚕豆的潜力。”研究团队解释,蚕豆根系发达,根瘤菌固氮能力强,且残茬易分解,能为土壤“补充营养”。但此前缺乏对不同豆科轮作效果的系统比较,如同“不知道哪种豆科作物是‘最佳肥力管家’”。

蚕豆轮作:土壤的“营养餐”,微生物的“游乐场”

团队在全国范围内采集229份土壤样本,对比蚕豆、大豆、绿豆等8种豆科作物与 cereal轮作的效果,发现蚕豆轮作表现最优:

  • 肥力指标全面提升:土壤总碳(TC)增加40.9%,总磷(TP)提升18.9%, microbial biomass碳(MBC)提高77.1%,相当于“给土壤施了一次‘全营养肥’”;
  • 水分与结构改善:土壤含水量(SWC)增加29.1%,容重(BD)降低5.1%,土壤更疏松,就像“从板结的黏土变成透气的海绵”;
  • 微生物群落“焕新”: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显著富集,这两类微生物如同“土壤的生态工程师”,前者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后者促进氮磷循环,提升养分利用率。

微生物“协作网络”是关键,蚕豆轮作塑造“高效团队”

传统轮作仅关注作物本身,而该研究揭示,蚕豆通过重塑根际微生物网络发挥作用。通过共现网络分析发现,蚕豆轮作下的微生物群落形成更复杂的“协作关系”:

  • 关键物种领航:脱硫杆菌门成为“核心物种”,与其他微生物形成紧密关联,促进碳硫循环;浮霉菌门则像“氮磷转运站”,提升养分有效性;
  • 抗干扰能力增强:微生物多样性提高,群落稳定性提升,面对环境变化(如干旱、施肥)时,仍能保持功能稳定,如同“一个成员多样的团队更能应对挑战”。

从实验室到田间:蚕豆轮作或成“减肥增效”新方案

实验验证显示,蚕豆轮作不仅提升土壤肥力,还能间接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在浙江宁波的田间试验中,蚕豆-水稻轮作后,水稻产量增加15%,化肥使用量减少20%。研究还发现,区域和气候因素会影响效果——在长江流域,蚕豆轮作的土壤有机碳提升幅度比北方旱区高12%,说明“因地制宜推广更重要”。

团队指出,未来可结合不同区域土壤特性,优化蚕豆轮作周期(如“蚕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模式),并通过微生物接种技术强化脱硫杆菌门等关键菌群,进一步提升效果。论文通讯作者朱振科表示:“蚕豆轮作成本低、易操作,为小农经济提供了可持续的土壤管理方案。”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