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彬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审核:袁菁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在减肥的征途中,“管住嘴,迈开腿”似乎是一条铁律。但现实中,许多人即使饿到头昏眼花,体重秤上的数字还是纹丝不动,甚至一吃就反弹。这背后的挫败感或许正揭示了一个被忽略的真相——“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饥饿陷阱:为什么越饿反而越难瘦?

金代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一理论正被现代科学逐渐印证。当我们关注身体的“能量转化中枢”,就会发现“吃饱”很可能是科学减肥的真正关键。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黄帝内经》称脾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现代研究也证实,脾胃功能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是维持机体代谢的核心。食物进入人体后,胃在脾阳的温煦下“腐熟水谷”,完成初步消化;脾则负责“运化精微”,将营养转化为能量。若这一过程受阻,多余能量便会转为脂肪存储。

长期脾胃功能不佳,身体会误以为处于“饥饿”状态,向大脑发送“急需能量”的信号,从而启动“生存模式”: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基础代谢,提升脂肪储存效率,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甚至分解肌肉供能——最终形成“松软肥胖”的体质。

二、脾胃功能自测:这些信号提醒您该调脾啦!

脾虚是中医“内伤杂病”的核心病机之一,《脾胃论》将其表现概括为“纳呆、便溏、倦怠、肌萎”四大症状。具体包括:

1.消化系统异常

(1)食欲减退:饥不欲食,或进食后腹胀(胃动力不足)。

(2)大便异常:大便稀溏、黏滞马桶(脾不运湿)。

(3)舌象特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水湿停滞)。

2.能量代谢障碍

(1)疲乏无力:晨起困倦,稍动即累(气血生化不足)。

(2)肌肉松弛:四肢酸软,腹部松软(脾主肌肉失养)。

(3)畏寒肢冷:手足不温,喜热饮(脾阳不足)。

3.水液代谢失调

(1)水肿虚胖:眼睑或下肢水肿(水湿泛溢)。

(2)痰湿内生:喉咙痰多,体味黏腻(湿聚成痰)。

4.气血相关表现

(1)出血倾向:牙龈出血,皮下瘀斑(脾不统血)。

(2)贫血表现:面色萎黄,唇甲淡白(气血生化不足)。

如果您出现以上症状,说明脾在“求救”,是时候重视调脾啦!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三、中医药调理方案大揭秘

中医强调“治本”,在健脾方面有诸多经典方剂,可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选择使用。

1.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气健脾,恢复基础运化,适用于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软等单纯脾虚证。现代研究显示其可提升胃蛋白酶活性、调节肠道菌群。

2.六君子汤:出自《医学正传》。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和半夏,健脾益气、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虚见痰湿内阻者。

3.香砂六君子汤:出自《古今名医方论》。在六君子汤基础上加木香和砂仁,健脾化湿、行气消胀,适用于脘腹胀满、嗳气频繁等脾虚气滞证。

4.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健脾渗湿,兼补肺气,适用于脾虚夹湿证患者,对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尤为适宜。

5.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升阳举陷,补气健脾,用于中气下陷所致内脏下垂、气短乏力。

6.归脾汤:出自《济生方》。健脾养血,宁心安神,适用于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月经量少。

7.理中丸:出自《伤寒论》。温中散寒,健脾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呕吐清水。

四、科学减肥思维方案

1.饮食管理:推荐限能量膳食、高蛋白膳食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应根据个人体质需求,个性化控制每日总热量。

2.运动处方:每周进行5次有氧运动(心率维持在120~140次/分),总时长不少于150分钟,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并配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可隔日进行抗阻训练,如深蹲、平板支撑、弹力带练习等。中医导引术推荐有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有助于调节气血。

3.睡眠调节:优质睡眠对体重管理至关重要。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建议23:00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包含2~3个深度睡眠周期。睡眠不佳者可尝试睡前温水泡脚15分钟。

4.行为干预:通过记录饮食运动、设定合理目标、寻求社会支持等方式,培养健康习惯。关注心理健康,避免焦虑抑郁,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吃饱才有力气减肥”不是自我放纵的借口,而是提倡通过调理脾胃,实现真正健康、可持续的瘦身。愿每一位在减肥路上前行的人,都能找到与自己身体和解的方式,在气血充盈中收获理想体态,在平衡生活中拥抱健康。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