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脑,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延续百年的“常识”:神经元细胞一旦发育成熟,就不会再有新生,我们能做的只是依靠神经突触的可塑性来优化大脑功能。这个认知的源头可追溯至 19 世纪末 —— 德国生理学家 Waldeyer 首次将脑细胞命名为 “神经元”,并提出其不可再生的结论。20 世纪初,神经科学先驱圣地亚哥・拉蒙 - 卡哈尔通过显微镜观察进一步断言,人类出生后大脑细胞 “固定、终结且不可改变”,这一观点此后牢牢占据学界主流近百年。但这场持续一个世纪的认知,终究被不断推进的科学研究彻底改写。
跨越百年的认知反转:神经元新生的探索之路
其实早在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神经生物学家 Joseph Altman 就已观察到成年大鼠大脑中存在新神经元生成,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一发现被学界普遍质疑 —— 毕竟在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身上,“成年神经发生” 听起来太过颠覆。直到 80 年代,研究人员在金丝雀身上发现,这类鸣禽学习新歌曲时大脑会产生新神经元,才为动物界的成年神经发生提供了有力证据,也让人类大脑的可能性重新进入视野。
1998 年,萨尔格林斯卡大学医院的 Eriksson 团队首次在人类死后脑组织中找到神经发生的直接证据,这是人类大脑存在新生神经元的首个信号,但样本保存问题和伦理限制让结论仍存争议。真正的突破性进展出现在 2013 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乔纳斯・弗里森教授团队想出了一个 “脑洞大开” 的方法 —— 利用冷战时期核弹试验残留的碳 - 14 作为 “时间标记”,通过分析人类海马区神经元 DNA 中的碳 - 14 含量,反推细胞的 “出生时间”。结果令人震惊:成人海马体中约三分之一的神经元是成年后更新的,折算下来每天约新生 700 个新神经元!这一发表在《细胞》杂志的研究,首次定量证实了成人神经发生的存在。
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2018 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文称,人类海马区的神经发生在儿童时期就急剧下降,成年后几乎无法检测到,让这一领域再度陷入争论。直到 2025 年 7 月,弗里森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才给出了定论:他们分析了 0 至 78 岁人群的海马体组织,通过单核 RNA 测序、机器学习和空间转录组学等先进技术,不仅识别出处于分裂状态的神经前体细胞,更确认即使是 78 岁的老年人,海马体齿状回区域仍有新神经元生成。这场跨越百年的科学争论,终于迎来了最有力的答案。
700 个新生神经元的非凡意义
如今我们已明确知道,人类大脑中的海马区每天确实能新生高达700 个神经元细胞!海马区可不是大脑里的 “小透明”,它是我们学习记忆、情绪调节的关键区域,与日常认知活动息息相关。这个发现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让我们看到大脑远超想象的 “生命力”。
在此之前,我们总觉得身体和大脑的能力有固定上限,比如年纪大了学习新东西变慢,就默认是大脑“老化”、神经元无法更新导致的。但海马区神经元新生的发现告诉我们:人的身体,包括最为精密的大脑,还藏着很多未被挖掘的潜能。更重要的是,这也印证了人体自愈力的强大 —— 大脑能通过新生神经元修复受损功能、适应环境变化,比如在亨廷顿病小鼠模型中,新生神经元已被证实能融入运动回路、替代受损细胞功能,这为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不过,这些新生的神经元也很“娇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压力和睡眠剥夺会显著抑制海马区神经元的再生。这是因为压力会让身体分泌过多应激激素,干扰神经元的生长环境;而睡眠不足则会打乱大脑的代谢节奏,影响细胞修复和新生所需的 “养分供给”。更值得注意的是,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 2%,却要消耗全身 20% 的能量,是名副其实的 “耗能大户”。当我们处于压力大、睡眠差的状态时,大脑不仅要应对日常认知工作,还要 “额外耗能” 对抗不良状态,自然会进一步挤压神经元新生所需的能量,形成恶性循环。
了解这些大脑的工作机制,对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想要提升学习效率、增强记忆力,就可以从保护海马区神经元入手:学会调节压力,有效释放负面情绪;保证充足睡眠,让大脑有足够时间修复和生成新神经元;合理安排作息,避免过度消耗大脑能量。当我们顺应大脑的“工作规律”,就能更高效地利用大脑潜能,让学习更轻松、工作更专注,甚至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
这场关于海马区神经元的研究,不仅是科学领域的突破,更给每个人传递了重要信号:身体的潜能远未枯竭。从百年前“神经元不可再生” 的定论,到如今 “78 岁仍有新生” 的证实,科学探索不断刷新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只要读懂身体的 “语言”,学会科学呵护,我们就能更好地激发生命力,拥有更健康、高效的生活状态。
来源: 郭青燕易悦正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