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简单来说,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进行性、全身性下降,同时可能伴有身体活动能力(如步行速度)降低的综合征。
肌肉为何会悄悄“溜走”?
1.年龄增长
年龄增长导致合成肌肉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睾酮)水平下降,身体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降低,神经肌肉功能减退。
2.营养摄入不足
老年人常因食欲下降、咀嚼吞咽困难、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节俭习惯或错误认知(如怕吃肉“三高”)导致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无法满足维持肌肉的基本需求。
3.身体活动减少
退休、慢性病、怕跌倒等原因使活动量锐减。散步、做家务等日常活动不足以刺激肌肉维持和生长,缺乏专门的力量锻炼是关键原因。
4.慢性疾病与炎症
如糖尿病、心衰、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关节炎、恶性肿瘤等疾病本身及其伴随的慢性炎症状态会加速肌肉分解。
5.多重用药
某些药物可能影响食欲、营养吸收或肌肉代谢。
肌少症的危害
1.跌倒与骨折风险飙升
肌肉力量不足导致平衡能力下降,跌倒风险显著增加。加上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极易导致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
2.活动能力丧失与失能
行走困难、上下楼梯吃力,逐渐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如洗澡、穿衣、如厕),依赖他人照护,生活质量断崖式下降。
3.代谢紊乱
肌肉是重要的代谢器官,肌肉减少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增加患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4.免疫力下降
肌肉组织参与免疫调节,肌少症老人更易感染,伤口愈合慢。
5.心肺功能下降
呼吸肌力量减弱影响肺功能,活动耐力下降。
6.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增多、死亡率增加
肌少症老人对手术、疾病打击的耐受性差,恢复慢,住院时间更长,并发症更多,死亡风险显著高于肌肉正常的同龄人。
如何识别肌少症?
1.“起立-行走”计时测试
从带扶手的椅子上站起,行走3米,转身走回,再坐下。耗时≥12秒提示存在活动能力下降风险。
2.握力测试
使用电子握力计测量优势手的最大握力。男性<28kg,女性<18kg提示肌力不足。
3.小腿围测量
用非弹性皮尺测量小腿最粗处。男性<34cm,女性<33cm提示肌肉质量可能不足。
当然,最终诊断需由医生结合肌肉量检测(如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肌肉力量和身体活动能力综合评估。
如何预防和干预?
1.营养干预
足量蛋白质:老年人对蛋白质的需求高于年轻人。一般推荐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1.0-1.2克蛋白质,如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可能需要增加到1.2-1.5克/公斤体重/天。
优质蛋白来源:均匀分配在三餐(尤其早餐也要保证蛋白质)。选择鸡蛋、牛奶、酸奶、奶酪、瘦肉(禽肉、鱼肉、猪牛羊瘦肉)、大豆及其制品(豆腐、豆浆)。鱼虾类不仅富含蛋白质,还含有利于肌肉健康的omega-3脂肪酸。
充足能量与均衡营养:保证足够的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提供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适量健康脂肪(如坚果、植物油)。
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对肌肉功能至关重要。老年人普遍缺乏,应遵医嘱检测并合理补充。
2.运动干预
抗阻运动(力量训练):最有效的刺激肌肉生长的方法。每周进行2-3次,针对主要大肌群(腿部、胸部、背部、肩部、手臂、核心)。可使用弹力带、哑铃、壶铃、自重训练(如坐姿抬腿、靠墙静蹲、改良版俯卧撑、臀桥)或器械。
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骑自行车等,每周≥5天,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和整体健康,间接支持肌肉功能。
平衡与柔韧性训练:如太极拳、瑜伽中的平衡动作、单腿站立等,每周≥2-3次,有助于预防跌倒。
重要提醒
1.破除“老来瘦是福”的误区:健康的老年体重应保持稳定,无意的、显著的体重下降(尤其伴有乏力)是危险信号,应及时就医查找原因。
2.“没力气动不了”是恶性循环:越不动,肌肉流失越快,身体越虚弱。在安全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动起来是打破循环的关键。
3.蛋白质伤肾?误区!对于肾功能正常的老人,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在推荐范围内)是安全且必要的。有肾脏疾病者需遵医嘱调整蛋白摄入量。
参考文献
[1]《中国肌肉减少症诊疗指南(2024版)》发布[J].中华医学信息报,2025,40(2025031000):11-11.
[2]崔华,王朝晖,吴剑卿,刘颖,郑瑾,肖文凯,何平,周运,王建业,于普林,张存泰,吴锦晖,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J].中华老年医学志,2023,42(2023032301):144-153.
[3]陈超刚.如何对老年少肌症者讲吃讲动?[C],2016.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徐势进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益阳市中心医院 徐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