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骤降,人体易陷入“燥邪侵袭、寒湿潜伏”的双重困境。脊柱作为人体的“顶梁柱”,更易因肌肉僵硬、血液循环受阻引发颈肩腰背部疼痛。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冯帅华副主任医师,将以中医“整体调养”与西医“精准干预”的理念,为您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中西医结合脊柱养护方案。
立秋后脊柱问题的三大诱因
1.温差刺激引发肌肉痉挛:立秋后“秋老虎”与夜间凉风交替,脊柱周围肌肉易因冷热刺激收缩,导致血液循环变差。
2.秋燥耗伤津液:中医认为“燥易伤津”,秋燥会导致肌肉、筋膜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从而出现僵硬、疼痛。
3.久坐叠加“秋乏”加重负担:暑气未消叠加“秋乏”,人体活动量减少,核心肌群力量下降,间接增加脊柱压力。研究表明,久坐人群腰椎间盘突出风险是常人的2倍。
中医“整体调养”与西医“精准干预”
1.中医智慧:三招润燥护脊
针灸通络,松解“激痛点”:中医将脊柱问题归为“痹证”,认为风寒湿邪阻滞督脉、膀胱经,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针灸通过刺激大椎、命门、肾俞等穴位,可激发阳气、改善循环。
中药熏洗,温通经络:秋燥易致气血瘀滞,中药熏洗可通过蒸汽渗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推荐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熏洗,方中黄芪补气、桂枝温通、白芍养血,共奏温经散寒之效。将药液加热至40℃左右,每日熏洗患处20分钟,注意避免烫伤。
饮食调养,补肾强骨:立秋后应“少辛增酸”,多食黑色食物(黑豆、核桃)及白色食物(银耳、百合)以润肺补肾。避免生冷寒凉,以防寒湿内生。推荐食谱:牛骨汤(加杜仲、枸杞)补肾壮骨;银耳莲子羹润燥养阴;核桃芝麻糊强筋健骨。
2.西医方案:精准干预与功能重建
①药物治疗,控制炎症反应,促进康复:
非甾体抗炎药口服类:可快速缓解疼痛,但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应慎用。
营养神经药物:适用于出现神经症状的脊柱疾病,可促进神经修复。
钙剂与维生素D:每日补充钙1000毫克、维生素D 400IU,可预防骨质疏松。
②物理治疗,缓解急性疼痛:
冲击波治疗:利用高频声波促进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反应,适用于腰背部筋膜炎等。
红外线TDP灯照射:通过热效应扩张血管,改善局部代谢,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牵引治疗: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通过牵引疗法可以减轻疼痛、麻木等神经受压症状。
运动康复:核心肌群训练,可增强脊柱稳定性
1.平板支撑:肘部与脚尖支撑地面,保持身体呈直线,每次30秒,重复3组。
2.小燕飞:俯卧在床上或瑜伽垫上,双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同时抬起头部、胸部和双腿,使身体呈反弓状,像燕子展翅飞翔,保持3~5秒后缓慢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做2-3组。
3.游泳:每周2次,以蛙泳、自由泳为主,增强腰背肌力量。
禁忌:急性疼痛期避免剧烈运动,以静态拉伸为主。
日常养护:细节决定脊柱健康
1.姿势管理
坐姿:办公室久坐人群,可使用腰垫支撑腰椎,或选择使用人体工学椅,电脑屏幕与视线平齐,避免“葛优躺”。
站姿:贴墙站立练习(后脑勺、臀部、小腿贴墙),保持腰部与墙间距1掌宽。
睡姿:选择中等硬度床垫,仰卧时膝下垫薄枕,侧卧时双腿间夹枕头。
2.环境调控:
湿度:室内保持50%~60%湿度,使用加湿器对抗秋燥。
温度:空调避免直吹颈肩腰背,夜间盖薄被保护关键部位。
3.运动时机:最佳时间上午9-10点或傍晚5-6点,避开清晨低温及午后高温;运动后及时擦汗更衣,补充温水或电解质水。
专家提醒
冯帅华副主任医师提醒:立秋后脊柱养护需顺应“润燥护脊、防凉固表、稳代谢”的原则,从日常姿势管理到核心训练,从饮食调养到环境调控,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脊柱健康。守护脊柱,就是守护生命的活力与质量。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骨伤二科 李星玉 吴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星玉 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