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退休老先生坚持每天一万多步走路,结果膝盖肿痛”的新闻引发热议。医生诊断其为关节过度磨损,并提醒“一万步”并不是人人适合的标准。这提醒我们:老年人锻炼不能盲目追求步数,更要关注节奏与方式。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袁春云主任医师介绍,随着年龄增长,软骨细胞再生能力下降,关节液分泌减少,关节缓冲能力变差,如果运动量超过关节耐受范围,就容易出现磨损、炎症和疼痛。而中医早有“久行伤筋”之说,意指筋脉劳损会影响气血运行,反而损害健康。

“一万步”并非人人适用

“一万步”这个数字,意在鼓励多走路,却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差异。年轻人或许可以轻松完成,但老年人随着关节退化、心肺功能下降,过多的步数容易增加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并未规定具体步数。对老年人来说,合适的步数要因人而异:

1.健康且有运动习惯的老人:每天6000—8000步,分两三次完成,避免一次性暴走。

2.有关节病、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建议控制在5000—6000步,多休息,随时观察身体反应。

3.刚开始锻炼的老人:从3000—4000步起步,每周增加500—1000步,给身体足够适应时间。

患有肌少症的老人走路需结合抗阻训练

医生提醒,很多老人走不稳、容易摔倒,并非关节问题,而是肌少症作祟。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质量和力量随年龄明显下降,导致行动迟缓、平衡力下降。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肌少症发生率可达10%~20%,80岁以上更是超过一半。

走路虽然是有氧运动,但对增加肌肉力量的效果有限。抗阻训练才是延缓肌肉萎缩的关键。

对于老人来说,哑铃、弹力带等现代方式固然有效,但传统功法同样值得推荐。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却能调动全身肌群;太极拳讲究重心转移、开合虚实,可增强下肢力量和平衡力;站桩虽然静止,却需要核心肌群持续发力,对预防肌少症很有帮助。

现代研究表明,走路与抗阻运动的组合,能让肌力、心肺和协调性全面提升,这样走路才会越走越轻松,而不是越走越累。

如果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出行,不仅气温适宜,还能晒到阳光,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宜走得慢、时间短,注意膝关节和腰部保暖;夏季可以稍微加快,但要避开中午烈日,以免“暑热伤气”。

另外,行走配合呼吸也有讲究。建议吸三步、呼三步,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有助于调气安神,让运动更养生。

老人如何安全行走?

无论何种运动,安全是第一位的。老年人行走时,心率宜保持在170减去年龄的范围内,比如70岁老人应控制在每分钟约100次。走路前先做3~5分钟的热身——脚踝绕圈、膝关节屈伸、肩颈活动,可减少关节损伤风险。鞋子应轻便、防滑、具缓冲功能;天气寒冷时,佩戴护膝可减少寒气侵入关节。

走路过程中若出现胸闷、气短、头晕或关节肿痛,应立即停下休息,并在必要时就医。日常生活中的家务劳动、买菜、遛狗、打理花草等,也是天然的低强度活动,不必拘泥于一次性完成所有步数,“积少成多”反而更安全。

专家提醒

老年病科袁春云主任医师提醒:养生在于适度。与其追求高步数,不如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并配合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稳定性。饭吃七分饱,路走六七成,是长久健康的秘诀。坚持科学、适量的运动习惯,顺应季节调养,才能让我们走得久、走得稳、走得健康。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熊浙冶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