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夜晚?明明疲惫不堪,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烦躁不安,脑海中不断回放白天的烦恼或担忧明天的事情。第二天醒来,头昏脑胀,做事效率低下,而这种状态又加剧了你对夜晚来临的恐惧——“今晚会不会又睡不着?”这就是失眠与焦虑相互纠缠。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神志病科)蒋军林主任医师提醒,在中国,成年人中每三个失眠患者就有一个伴随焦虑障碍。
失眠与焦虑恶性循环的形成
1.心藏神——失眠先伤心,心神不宁则焦虑
中医称“心藏神”,心为身体“总司令”,负责管理精神活动。白天心神外放使人清醒,夜晚心神内守则能安睡。失眠时“心神归位”受阻,短期失眠时,可能只是觉得有点累;若连续数周睡眠不佳,会致“心神失养”,出现白天心慌心悸、易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中医将这种状态叫做“心神失养”,就是西医所说的“焦虑状态”。
**2.**肝藏魂——睡不好则肝郁,肝郁则易怒、焦虑
你是否发现,失眠几天后,脾气会明显变差。这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中医所说的“肝郁”在作祟。肝在中医里有两个重要功能:
①肝藏魂:管理我们的情绪和潜意识;
②肝主疏泄:负责让气血和情绪顺畅流动。长期失眠时,肝的这两项功能都会受影响,肝气郁结时会表现为胸闷、喜欢叹气、情绪低落;进而肝郁化火就会出现易怒、口干口苦等症状。
**3.**肾藏志——长期失眠耗伤肾精,加重恐惧感
最让人困扰的是失眠久了,很多人会变得“胆小”,原来不怕的事情现在会反复担心,做决定时犹豫不决,总往坏处想。出现头晕,健忘,腰酸,耳鸣,抗压能力下降,小事也焦虑。这就是中医说的“肾志不固”。胆小、多疑、怕事,这就是焦虑症的过度担忧。
中医调养三步走
不少人陷入“失眠-焦虑-更失眠”的怪圈后,常常病急乱投医。其实,中医调理失眠讲究循序渐进,就像解开缠在一起的毛线团,需要找准线头,一步一步来。下面这三个步骤,既符合中医理论,又简单易行。
第一步:调整生活习惯,切断恶性循环
①睡前三忌
- 忌玩手机: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长时间用眼耗伤肝血,肝血不足心神就会失养,导致失眠;血虚,虚火内生,热扰心神,让人更难入睡。因此,建议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
- 忌争吵辩论:晚间激烈争论会“动肝火”,使阳气外越。
- 忌宵夜饱食:“胃不和则卧不安”。晚上吃太多会迫使脾胃加班工作,影响心神安定,进而影响睡眠。
②晨起“三宜”
- 宜晒太阳:中医认为早晨7-9点是胃经当令时,晒太阳15分钟,能够升发阳气。研究发现早上晒太阳能调节褪黑素分泌,改善睡眠。
- 宜散步:起床后慢走10分钟,特别是配合深呼吸,能疏通肝气。注意要悠闲地走,不要当成运动任务。
- 宜梳头:用木质梳子从前额梳到后颈,刺激头部经络。重点梳理百会穴(头顶正中)和风池穴(后发际凹陷处),能帮助清醒头脑。
第二步:简单有效的自我调理法
①穴位按摩
- 穴位按摩可以选择以下穴位:内关穴,心烦意乱时按压,能宁心安神。太冲穴**,生气焦虑时按压,可疏肝解郁。三阴交,**睡前按摩,能同时调补肝脾肾。
-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以有酸胀感为宜,配合缓慢深呼吸。每天2次,每次3分钟。
②对症食疗
- 失眠伴健忘、食欲差者可用龙眼肉10颗、酸枣仁15g、粳米50g煮粥,晚餐食用。
- 失眠伴易怒、口苦者可选菊花5朵、玫瑰花5朵、陈皮3g,泡水代茶。
- 失眠伴腰酸、耳鸣者可用黑芝麻30g、核桃仁15g打粉,睡前1小时温水冲服。
③导引功法
睡前平躺在床上进行。方法:将双手叠放丹田(肚脐下三指),自然呼吸30次;想象一股暖流从头顶流向脚底,循环3遍;轻轻叩齿36下,吞咽津液。这个练习能帮助“引火归元”,特别适合思绪纷乱难以入眠的人。
第三步:及时看中医
如果自我调节1-2周无效,或者失眠越来越重,或者伴随明显的胸闷、心悸、头晕、心烦易怒等症状,则需要及时就医。
失眠与焦虑不可怕,关键在调“神”
**脑病科学科带头人伍大华教授提醒:**失眠和焦虑这对“难兄难弟”虽然顽固,但并非不可战胜。中医不只看“睡不着”,更关注失眠背后的“心神、肝魂、肾志”。通过综合调理,从而达到心神安宁的目的。
良好的睡眠助力健康生活,用中医的方法调整生活方式,培养平和心态,香甜的睡眠自会如期而至。如果自我调理效果有限,及时寻求专业中医帮助,往往能事半功倍。愿每位受失眠焦虑困扰的朋友,都能找回“沾枕即眠,神清气爽”的美好状态。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神志病科) 蒋军林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蒋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