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广东饭”因其清淡、营养均衡

被许多人视为

健康减肥的“秘诀”

那么,这种说法

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接下来

科博士将带你一起深入探讨

“广东饭”与体重管理之间的关系

01

广东饮食的健康理念

清淡饮食,少油少盐

广东饮食以清淡著称,烹饪时少用油、盐、糖等调味品。这种饮食习惯有助于减少热量摄入,降低肥胖风险。研究表明,高盐、高油饮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广东饮食的清淡特点使其在热量控制上具有天然优势。

丰富的蔬菜与水果摄入

广东人餐桌上的蔬菜种类繁多,且分量充足。蔬菜富含膳食纤维,能量密度低,能够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此外,广东气候适宜,四季水果不断,丰富的水果摄入也为健康饮食提供了保障。

饭前喝汤的习惯

广东人有饭前喝汤的传统,这一习惯已被科学证实对控制体重有益。饭前喝汤可以增加饱腹感,使人进食速度减慢,从而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同时,广东人常喝的汤多为清淡的煲汤,不会额外增加热量。

02

广东饮食

与体重管理的科学依据

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

体重的增减主要取决于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广东饮食模式通过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蔬菜等低热量食物的摄入,有效控制了能量摄入。此外,广东人普遍注重运动和生活节奏的调节,进一步促进了能量的消耗。

保持营养均衡

广东饮食不仅注重热量控制,还强调营养均衡。丰富的蔬菜和水果、适量的肉类和海鲜,以及饭前喝汤的习惯,都为身体提供了全面的营养支持。这种营养均衡的饮食模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从而更好地控制体重。

03

如何利用饮食减肥?

吃“广东饭”进行身材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可行性,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完全照搬。例如,广东饮食中海鲜和肉类的摄入量相对较高,对于一些患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人群来说,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此外,广东饮食中糖水的摄入也需要适度,过量的糖分摄入仍可能导致肥胖。

那么,该如何通过调节饮食模式达到管理身材效果呢?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从以往2002年、2012年、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分析,发现江南地区膳食可作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增加粗粮,减少精米精面

粗杂粮的种类丰富,包括小米、黑米、燕麦米等谷物,红薯、土豆等薯类,以及绿小豆、红小豆等杂豆类。这些食材的营养价值各有侧重,尤其是全谷物和杂豆类,相较于精制的米面,它们含有更丰富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因此,建议在日常饮食中轮换食用多种主食,以实现营养的均衡摄入。

推荐植物油,低温烹饪

江南饮食模式中,植物油是首选,如菜籽油和花生油等。这些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更为有益。在烹饪过程中,应避免油温过高,减少炝锅操作,因为高温产生的油烟可能含有致癌物质,对健康不利。

增加水产品,减少红肉

江南地区水系发达,水产资源丰富,因此饮食中以鱼虾等水产品为主,同时搭配适量的猪肉。这种饮食结构使得鱼虾类摄入量相对较高,而红肉(如猪、牛、羊肉等)的摄入量较低。

研究表明,过多摄入红肉会增加2型糖尿病、肥胖以及结直肠癌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相比之下,鱼虾等白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更为有益。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建议优先选择鱼虾等水产品作为动物性蛋白的来源。

蔬菜应多吃,水果要适量

南方饮食中,蔬菜和水果的种类丰富,摄入量也相对较高。这种饮食习惯有助于提供丰富的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对健康大有裨益。

为了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建议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因为深色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更高。同时,水果的摄入量建议控制在200-350克,以避免过多摄入糖分。

适量食用豆制品、坚果和奶类

豆制品、坚果和奶类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同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豆制品和坚果25-35克,奶及奶制品300克,以确保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素的充足供应,同时维持营养均衡。

采用蒸、煮、涮的烹饪方式

传统江南饮食以清淡为特色,注重保留食材的天然风味,减少过多的调味和油脂。蒸、煮、涮等烹饪方式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还能避免因高温油炸或煎炒带来过多热量摄入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此外,这些烹饪方式通常使用较少的油和盐,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的理念,有助于预防肥胖和慢性疾病的发生。

吃‘广东饭’一年瘦20斤”

并非空穴来风

其背后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

然而

饮食只是体重管理的一部分

科学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样是进行身材管理的重要部分

如果你对“广东饭”感兴趣

不妨结合自身情况

适当借鉴其健康理念

让饮食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实用的内容

赶紧关注我吧

来源:深圳健康研究和数据管理、健康时报。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源版权图库创客贴,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来源: 深圳健康研究和数据管理、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