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可能超过40亿,全球每5个青少年中将有2个超重或肥胖。在中国,18岁以上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合计超过50%,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也上升迅速。

2025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肥胖问题是个系统性的代谢问题,严重危害着健康,引发多种慢性疾病。

一、肥胖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

1、肥胖与心力衰竭

肥胖导致脂肪堆积,心脏重量增加,表现为左心室肥厚,这种肥厚是心脏对长期高容量和高压力负荷的反应,心肌细胞出现肥大和纤维化,进一步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肥胖患者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以及短期内体重飙升(隐性水肿),都要警惕心力衰竭的出现。

2、肥胖与冠心病

肥胖增加心脏负担,心脏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血液循环;肥胖常伴随血脂异常,脂肪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增加冠心病风险;肥胖还会引起全身性炎症和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血管损伤。研究表明,BMI每增加1kg/m²,冠心病风险增加3%~5%。

3、肥胖与糖尿病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约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游离脂肪酸)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升高;为了维持血糖稳定,胰岛β细胞会过度分泌胰岛素,长期高负荷工作会导致其功能逐渐受损,最终引发糖尿病。

4、肥胖与高血压

肥胖导致心输出量增加、血容量扩张及钠潴留等,诱发高血压。此外肥胖患者多有“打鼾”,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缺氧,会加重高血压。肥胖患者上臂围显著增大,难以用常规的袖带准确测量血压,往往忽视血压的测量和监测,延误高血压的诊断,表现为“难治性高血压”或“隐蔽性高血压”,较非肥胖患者需要使用更多的降压药。

5、肥胖与心房颤动

肥胖导致左心房增大,局部组织瘢痕形成,促进心房重构,加上炎症因子的作用,均会导致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房颤会显著增加中风和心衰的风险。国外研究显示,成年人中肥胖症使房颤发生风险增加49%。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kg/m2,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4%~5%。减重后可有效降低房颤的发生,延缓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

二、如何科学管理体重

1、学会“挑食”

肥胖不能进入“素食”的误区,长期素食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皮肤弹性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学会“挑食”就是选对食材,选择新鲜的、完整的食材,特别是容易产生饱腹感而又没有太多热量的食材。注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因为蛋白质很“抗饿”,比如鱼肉、虾肉、鸡胸肉、鸭胸肉、驴肉、牛羊瘦肉、猪后腿肉等。

烹饪方法简单就好,能够水煮就不爆炒,能够清蒸就不油炸,调料要少,保持食物的本味。三餐按时吃,避免长时间饥饿感带来的暴饮暴食。

2、选择“燃脂”运动

燃烧脂肪需要氧气的参与,氧气参与越高,脂肪燃烧越充分。所以,减肥就要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爬山等户外运动。其次,运动强度要适度,选择对膝关节损害比较小的运动。最后,运动时间要足够长,刚开始运动时消耗的是葡萄糖,运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消耗脂肪,低强度的快走在所有运动中是最有效的减肥方式,可以通过每日微信步数来制定运动量。

3、构建“减肥”社交圈

减肥是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不断做好积极的心理建设,找到减肥“搭子”,加入减肥“社交圈”,下载减肥APP,主动分享自己的减肥心得,你会发现自己会慢慢改变。在减肥的路上,这个圈子会在你的家庭、工作、精神分享等各个层面,发挥有利的影响。

湖南省人民医院提醒:肥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是全面且深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肥胖对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范文娟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Wx)

来源: 湖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