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都注意到了,小区里经常看到有些手脚不协调的人,有些

严重的只能坐在轮椅上了,似乎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呢?没错,就是脑梗,那么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中风就中风了?什么样的人更易得中风?中风普遍发生在哪些年龄段?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中风?中风有无前兆?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


01,中风到底有多严重?


先说下中风的严重性,中风,是当前中国人的第一死亡因素!以下是2019年发表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关于中国人死亡因素的统计[1],中风名列第一,每十万人中有149人会死于中风

可以说是是极其恐怖了。

当然也可以看网易这张图,更容易看懂

导致中国人死亡的第一原因是中风,第二原因是缺血性心脏病。这二者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疾病,而二者的直接因素一样,都是血管堵了。

血管和我们水管类似,顺顺畅畅的流淌。但是如果忽然间发生了堵塞,那么就麻烦了。

**如果是发生在大脑,**这就是中风。轻微的叫脑血栓,但是血栓还可以流动,只是血量少了,如果是再严重,那就堵住了,也就是脑梗塞,而血管一旦被挤爆了,那就是脑出血。这也是常见的中风类型。大脑是人的认知中枢,这些内容的存在,轻则影响大脑的健康运作,严重的话,会压迫神经导致人体的各种行为受损。

**如果是发生在心脏,**那就是缺血性心脏病。而这个堵塞往往是指冠状动脉,如下图,这个形状的动脉,刚好覆盖心脏,像个王冠似的。众所周知,心脏是给全身供血的,但是心脏本身也需要血液,这个血液就是由冠状动脉供给。

可见,中国人的top2死亡因素,无论是中风还是缺血性心脏病,都是和血管堵塞有关。


02,血管为什么会堵塞???


那么血管为什么会堵塞?说穿了,就是血液中的物质不断沉积导致的。众所周知,如果血液里的油脂类物质越高越粘稠。

而血液太过粘稠,在流动过程中就容易沉积下来,再加上一些炎症因素,导致局部就聚集成斑块了,这些斑块慢慢越积越高,导致血管越来越窄,最终引发了上面的两种疾病。

因此,解决血管的粘稠问题是最重要的。

而血液的粘稠根源是脂肪之类的,这些内容哪来的?答案是我们的饮食。

所以,一定要合理的膳食。


03,哪个年龄段的人更容易中风?


当然,年轻人的话,身体消耗大,代谢能力也强,所以中风发病率较低。但是对于中老年人,消耗小,代谢弱,而且加上本身机体结构古代衰老,因此更容易中风。

下图是一个中风的年龄发病率图

可见,随着年龄逐步增加,到了40岁以后就开始快速增加了,因此各位家里的父母如果年龄大了,一定要关注中风问题。


04,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中风?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中风?答案是胖人。但是这种病,其实是富贵病,而它的根源在于我们这些年来物质极大丰富。

要知道在过去上万年甚至更遥远的几千万年以来,人类及其祖先,其实是过着非常艰辛的生活,没有足够的食物,这种情况下,只要有食物,那么快速的摄入食物并高效的吸收,这是最重要的。毕竟你不知道下一顿还能不能吃这么饱,甚至有没有吃的都两说。这种情况下,吸收快、存储多是个优势。

但是在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全人类进入了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我们开始不顾虑如何摄入饮食了,所以开怀的吃,这种情况下,理论上,如果我们能够吃得多但是不吸收或者不储存是比较合适的。

然而进化没那么快,也来不及调整,于是,我们的身体面对大量的能源,方式就是:来者不拒!结果就是我们摄入太快,人体还来不及进化适应,最后各种“富贵病”全跟着出现了。

近些年来,肥胖的全球化进程就是这个因素。

1990年,中国人的死亡原因第一名是下呼吸道感染,可见那个时候的卫生健康状况。第二名是新生儿疾病,这个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关注了,婴儿死亡似乎是很大的事情,30年前,婴儿死亡率还是很高的。第三名才是中风。而到了2017年,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已经名列前二了。

富贵病其实是一种快速进化的不适。


05,中风前有无征兆?


其实很少,如果你经常的头部不适,比如头晕之类的,那么一定要重点关注了。一旦出现,及时拨打120急救。当然,还有其他口诀,比如“FAST”口诀:

1.F即Face(脸):脸部一侧可能发生面瘫,患者无法微笑,嘴巴或眼睛下垂。2.A即Arm(手臂):疑似卒中患者无法顺利举起单手或双手,单手或双手无力、麻木而动弹不得。3.S即Speech(说话):患者无法流利对答,或说话含糊不清,尽管处于清醒状态,却无法把话说清楚。4.T即Time(时间):如果发现上述 3条中的1条或多条症状,应第一时间拨打“120”,尽快前往有卒中中心的医院或神经内科进行救治。

ref 1 Maigeng Zhou, Haidong Wang, et al. (2019, 06).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来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