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莫大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这种看似怪异的现象,究竟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还是无需在意的生理小插曲呢?
正常情况下,人在入睡后眼睑会自然闭合,这是大脑皮层抑制、眼部肌肉放松的自然反应。
闭眼睡觉既能保护角膜免受外界刺激,又能减少泪液蒸发,维持眼球湿润,但部分人出现睁眼或半睁眼睡觉的情况。
这多与眼部肌肉功能或睡眠习惯有关。
有些人天生眼睑肌肉张力较弱,入睡后眼睑无法完全覆盖眼球;还有人习惯仰卧睡觉,头部后仰时眼睑受重力影响自然下垂幅度减小,导致眼缝暴露。
眼睑闭合不全在婴幼儿中更常见,因为新生儿眼部肌肉尚未发育成熟,部分宝宝会出现暂时性“睁眼睡觉”,通常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多由疾病导致眼睑功能异常或神经控制障碍。
比如面神经麻痹会导致眼睑闭合肌肉瘫痪,患者无论清醒还是睡眠都无法完全闭眼;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会因眼外肌增生、眼球突出,迫使眼睑无法覆盖眼球表面;此外,重症肌无力、脑卒中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导致睡眠时眼睑闭合不全。这类情况往往伴随其他症状,如面部歪斜、视力下降、肢体无力等。
很多人疑惑“我睡觉时睁眼,自己怎么不知道?”其实多数生理性睁眼睡觉者都无法自主察觉,但身体会通过一些细微信号给出提示。
从生理机制来看,睁眼睡觉多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此时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大幅下降,即使眼睑未完全闭合,角膜受到的轻微刺激也难以传递到意识层面,因此人不会从睡梦中惊醒。但醒来后,身体可能会出现眼干、眼涩、异物感,这是因为睡眠中泪液分泌减少,暴露的角膜持续蒸发水分造成;部分人还会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这是角膜干燥导致的暂时性屈光异常,通常眨眼几次或滴人工泪液后可缓解。
少数情况下,病理性睁眼睡觉者可能在睡眠中察觉异常。比如因眼部疾病导致的眼睑闭合不全,可能伴随角膜疼痛,疼痛信号突破睡眠抑制后会让人惊醒;还有人因眼缝过大,睡眠中灰尘、螨虫等异物进入眼睛,引发刺痛感,从而察觉自己未完全闭眼。但总体而言,“是否睁眼睡觉”的判断更多依赖他人观察,自身感知的准确性较低。
面对“睁眼睡觉”,很多人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过度恐慌,担心自己患上重病;要么完全忽视,错过潜在的健康风险。
偶尔熬夜后、醉酒后或过度疲劳时,因眼部肌肉短暂松弛出现一次半睁眼睡觉,醒来后无眼干、视力下降等症状,无需特殊处理,休息后即可恢复。
新生儿因眼部肌肉未发育成熟,出现睁眼睡觉多为生理性,若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无频繁揉眼或哭闹,家长无需干预,通常3-6个月后会自行改善。
与睡眠姿势也相关,仅在仰卧时出现半睁眼,侧卧或俯卧时眼睑能完全闭合,且无眼部不适,多为姿势导致的眼睑张力变化,调整睡眠姿势即可缓解,无需医疗干预。
长期持续出现,伴随眼干、视力问题:若每周至少3次出现睁眼睡觉,且醒来后眼干、异物感明显,甚至出现角膜发红、视力下降,可能是病理性眼睑闭合不全,需排查面神经、甲状腺或神经系统疾病。
突然发生并伴随面部或肢体异常:如之前从未有过睁眼睡觉,突然出现且伴随口角歪斜、流口水,或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需立即就医,这类情况可能是急性疾病的早期表现,延误治疗可能加重病情。
儿童持续到3岁后仍未改善:若儿童3岁后仍频繁出现睁眼睡觉,且伴随频繁眨眼、揉眼、视力发育迟缓,需排查眼部结构异常或神经系统问题,避免影响视觉功能发育。
来源: 北京科学中心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