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简介

  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上,各个学派间一直存有争论,这些争论主要集中与一下三个方面:

  1、遗传与环境对于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

  2、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3、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

  而发展任务与第3个问题息息相关。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有着不一样的解释。其中认为心理发展是阶段性的心理学家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

  相关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且存在一定次序。故对于发展任务来说,在身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其发展任务都是不同的,都受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如在其划分的思维发展四阶段中,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发展任务主要在与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中产生的,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吸收和发展了经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思想。他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0-1)、幼儿期(1-3)、儿童早期(3-6)、学龄期(7-11)、青少年期(12-18)、成年早期(18-25)、成年中期(25-50)、成年晚期(50至死亡)。

  具体发展任务

  以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例:

  

  第一阶段(0-1岁)发展任务:培养儿童对人和世界的基本信任,获得“希望”的品质

  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这一阶段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1-3岁)发展任务: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克服羞怯感,获得“意志”的品质

  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3-6岁) 发展任务:任务培养儿童主动性,进取心,获得“目的”的品质

  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7-11岁)发展任务:关键是勤奋学习,获得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获得“能力”品质

  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第五阶段(12-18岁) 发展任务: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获得“忠实”的品质

  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 ——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第六阶段(18-25岁)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获得“爱拼”的品质

  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第七阶段 (25-50岁)发展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获得“关心”的品质

  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阶段(50至死亡)发展任务:坦然接受人生,获得“智慧”的品质

  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本文由四川传媒学院教授郑高鹏进行科学性把关

发展任务

图文简介

3、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而发展任务与第3个问题息息相关。其中认为心理发展是阶段性的心理学家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中产生的,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吸收和发展了经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思想。以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例:第一阶段(0-1岁)发展任务:培养儿童对人和世界的基本信任,获得“希望”的品质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第二阶段(1-3岁)发展任务: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克服羞怯感,获得“意志”的品质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