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为何有些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成熟
感知 MC1R 基因组
来源:科普信息化建设1 2016-05-20 09:10:24
肢体使用和运动偏侧性通常来自大脑
感知 右手 尾巴
来源:科普信息化建设1 2016-04-20 15:54:52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诞生了不少颠覆生活的黑科技,跨越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工业以及医疗创新等多个领域。“第四届互联网大会”刚落下帷幕,为观众们带来不少亮眼的黑科技——微笑就能打折的无人超市,通过人脸识别发动、兼任家庭管家功能的智能互联汽车、以虚拟现实辅助治疗的VR康复设备、通过语音操控的智能垃圾桶机器人。科技赋予医疗的“魔力”还不仅如此,不久前,一名英国10岁男孩装上3D打印仿生手臂,这种仿生假肢通过电子装置获取来自手臂肌肉的电信号,然后驱动内置的动力装置完成手臂功能。智能工业的发展迅速,在未来,随着软体机器人跟柔性电子、智能材料相结合,将会有更多应用走进不同的领域。
感知 人工智能 传感器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30 08:30:00
时间认知(time cognition)是个体对客观事件持续性和顺序性的认知,包括个体对事件时间的长短、先后、快慢等变化的认识。受到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不同的感受器、事件的内容、个体的情绪状态和态度以及注意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时间的知觉、记忆、表征、推理、运算乃至计划、语言等多种认知因素的制约。时间认知可以分为:时间知觉、时间记忆、时间判断、时间推理等几种形式。时间认知发展过程(development of time cognition)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对时间认知成长变化过程。一般来说,儿童对时、日这些时间单元的认知在先,对较小的时间单元(分、秒)和较大的时间单元(周、月、年)认知在后。
感知 介绍 参照系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7 11:10:00
最初的婴儿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感觉图像,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年龄约在1周岁),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成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在儿童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的分化,以后又扩及到动作与客体间的关系,使动作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这就意味着因果认识产生了2。
感知 分化 哥白尼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7 11:08:00
儿童最初摆弄物体时只是一种延迟模仿,只有过一段时间,儿童顿悟或条件具备时,才出现模仿性游戏,进而发展到能反映客体的功能及社会用途,也可能使客体的外形、位置及其性质等发生变化。随儿童年龄增长,其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复杂,儿童满足于玩弄客体的动作本身,到对客体本身发生兴趣,关心客体本身特征。
感知 力量 区分
具体思维依赖于具体内容,比如直观动作思维,它们面临的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因为三岁前的幼儿只在动作中思考,动作停止,思维也就停止了。我国心理学家朱贤早就提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思维主要形式过度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②词语概念的发展③推理能力的发展(间接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直接感知事物→言语表述事物→抽象问题·归纳推理:能完成简单的归纳推理,随年龄增长·类比推理:中年级到高年级期间发展快速2。
感知 停止 发展
实物概念是儿童早期掌握的主要概念,是基于实际可感知的物体所形成的对物体特征的直接反映。根据儿童概括特点的发展,可归纳出实物概念具有。因此,每个儿童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同一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同的。心理实验表明:幼儿实物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开始,幼儿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或在生活中直接感知到物体的实际联系来概括,只有把有关物体归在一起。然后,发展到能按物体的某一突出的非本质的特点来进行概括,形成初步的实物概念。最后,才学会按照物体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概括,从而形成实物概念。
感知 功用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