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它们有撞击其他航天器的风险,某些太空垃圾在返回大气层时,也会对地球地面安全造成威胁。“鹳号集成系绳”实验启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与三菱重工业公司在当地时间2016年 12月 9日晚上10点26分于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通过H2B火箭,发射了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无人货运飞船“鹳”6号机。成功发射的“鹳”6号机除了为长期滞留空间站的宇航员带去食品和饮用水外,还将搭载7颗由大学及民间企业开发的超小型卫星、日本生产的锂离子电池组成的作为空间站电源的新型电池等,总计约5.9吨物资。日本这次所用到的技术早在2014年就被提出:一艘飞船将携带700米长电动系绳(EDT)抵达太空,该系绳在太空释放后,可锁定并抓取太空垃圾,随后飞船将拖拽该太空垃圾一同进入地球大气层烧毁。
发射 地球 大气层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7 16:38:00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被称为地球的兄弟行星。目前,欧洲空间局和俄罗斯计划在2021年将漫游者探测器送入火星,欧洲空间局已经同意给予该计划4亿美元的援助——它不仅承担探测火星表面地质和大气环境的任务,而且将会在恶劣的火星表面环境中搜寻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2003年,欧洲空间局曾成功发射“小猎犬二号”,其搭载的火星快车号让我们对火星的了解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它传回了包括火星表面图像在内的立体图像、矿物地图等,并首次对火星甲烷进行了检测。但“斯基亚帕雷利”探测器搭载的微量气体轨道探测器TGO已经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并发回了大量数据和第一张令人惊叹的图片。
发射 地球 太阳系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7 16:37:00
“‘北斗三号’计划在今年7月左右进行首次发射,将实施数次一箭双星发射,年内一共计划发射6至8颗。”北斗二号工程卫星系统总师杨慧日前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据了解,根据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正按计划实施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杨慧表示, 18颗卫星在轨道上合理分布,从数学角度已经符合在全球任意位置同时看到4颗卫星的要求,但考虑遮挡等约束条件,真正实现全球组网至少需要24颗卫星。“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卫星,虽然我们‘看不见’,但我们头顶的北斗卫星能与它们取得联系。据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助理郭树人介绍,我国自2015年以来已成功发射5颗北斗全球导航试验星,目前已完成试验验证,基本固化了北斗三号卫星的状态。
发射 传输 信息服务
10日,记者从第二届北斗民用推进会上获悉,北斗系统投入应用以来,一直保持稳定运行,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负责人付勇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整体应用已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大众化、国际化新阶段。目前北斗全球系统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已发射5颗试验卫星,根据后续组网建设计划,预计2018年覆盖“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础服务, 2020年前后具备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全球系统在定位授时精度、抗干扰、系统容量等性能方面相比北斗二号将有大幅提升。
发射 产业化 全球系统
“露西”将前往特洛伊小行星无人探测器“露西”以1974年科学家们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距今300万年的人类祖先化石命名,预计于2021年 10月发射,将对木星的特洛伊(Trojan)小行星群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小行星很早之前就已形成,或许远离它们目前的轨道,我们对这些小行星知之甚少,它们可能是被捕获的小行星、彗星,甚至可能是来自柯伊柏带的天体。“赛姬”的心仪对象则是直径为130英里的金属小行星16 Psyche,它位于“露西”抵达的首个目的地——小行星带,与太阳的距离是我们与太阳距离的3倍。此外, NASA也在密切关注离地球很近的小行星,并在同一时间宣布继续资助近地天体望远镜(NEOCam)项目,于2010年启动的NEOCam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寻找可能会对地球造成威胁的小行星。
发射 地球 天体
更为棘手的是,在遥感数据市场,亚米级以上特别是优于0.5米分辨率的数据是主流的消费指标,但过去受制于自主商业遥感卫星的性能,我国没有一颗商业遥感卫星的分辨率能够达到0.5米。“高景一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国产遥感卫星运营模式商业化的突破,中国从此拥有了自主的0.5米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按照计划,“16+4+4+X”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该系统包括16颗0.5米分辨率高分光学卫星、4颗高端光学卫星、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和若干颗高光谱、视频小卫星组合的遥感卫星星座。徐文透露,高景一号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对地观测的遥感数据服务和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加速现有国产遥感卫星向“市场业务型”转变,带动引领自主遥感卫星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潮流。
发射 分辨率 力矩
怀着求学期间沉淀多年的航天梦,刘立东开始参与“长七”火箭结构总体设计工作,这一“战”跨越九年, 3000多个日日夜夜,刘立东埋首铸箭,待到“长七”火箭奔向苍穹时,才坦言终于交出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长七”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具备近地轨道13.5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5.5吨的运载能力,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将承担载人航天货运飞船等发射任务,未来也可以承担商业航天和国内其它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刘立东介绍说,研发“长七”火箭是基于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二期考虑,二期要发射货运飞船,“长七”火箭就是针对此而配套的一枚新型火箭。
发射 刘立东 发动机
来源:科普中国 2017-12-26 10:35:00
勇于创新从“0”到“1”没有不可能九年兢业铸箭, 3000多个日日夜夜,刘立东负责和参与“长七”火箭研制过程中76项地面试验工作,带领小团队完成1200余份文件编制和晒蓝,下发图纸和模型47套,为“长七”火箭的发射成功作出突出贡献。在“长七”火箭的研制过程中,刘立东敢于创新,提出我国首个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火箭的总装出图实施方案,打通了火箭三维设计—总装链路,大大提高了研制效率。”刘立东认为,全三维数字化设计要真正应用起来,就要面临制定一套适合火箭研制的流程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而这也成为了刘立东必须要攻克的堡垒。此外,我也希望能够促进航天事业的商业化发展,提高火箭发射的成功率和可靠性,畅想着有一天能够搭乘自己设计的火箭遨游太空。
发射 刘立东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