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 从“0”到“1”没有不可能

  九年兢业铸箭,3000多个日日夜夜,刘立东负责和参与“长七”火箭研制过程中76项地面试验工作,带领小团队完成1200余份文件编制和晒蓝,下发图纸和模型47套,为“长七”火箭的发射成功作出突出贡献。

  在“长七”火箭的研制过程中,刘立东敢于创新,提出我国首个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火箭的总装出图实施方案,打通了火箭三维设计—总装链路,大大提高了研制效率。

  对此,刘立东认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完成从二维图纸时代到三维无图纸时代的过渡,是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必然,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应该说,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火箭是我们整个数字化设计师团队的集体智慧,我只是在大的方案基础上拿出了具体的执行方案和措施。”刘立东说,虽然从一开始就存在挑战,但是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在提高效率、减少问题、缩短流程、优化传递链路等方面存在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切没有不可能,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要“摸着石头过河”。“过程是比较艰辛的。”在刘立东看来,这项源起于国外军工行业的设计技术,在国内经验的积累和应用上一直比较薄弱,并未有成熟的模式经验可资借鉴。

  “在‘长七’火箭全面采用之前,也有其他型号应用过,但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数字化设计和制定。”刘立东认为,全三维数字化设计要真正应用起来,就要面临制定一套适合火箭研制的流程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而这也成为了刘立东必须要攻克的堡垒。

  “举例来说,更改标记如何处理,以前二维图纸可以在蓝图上留有更改标记,后面的生产人员一看就很清楚直观。但三维标记更改怎么办?这就需要既能满足现在的使用习惯,又能在新工具、新流程中合理地纳入进来。”刘立东实践摸索中学会两条腿走路,既研发技术,又探索标准,最终将一整套流程、制度制定出来,弥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如今,通过几年的创新探索,无论是顶层设计大纲,还是每个单机模型的验收,刘立东都提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且通过三维总装设计,成功解决了二级发动机与一级氧箱前底阀门间隙过小等几十项不协调问题,在打通三维设计和三维总装链路的同时,完成了实现数字火箭的“最后一块拼图”。

  作为我国首型采用全三维数字化手段设计的火箭,无论在设计、制造阶段,还是试验、装配阶段,“长七”火箭都实现了高效率、高质量、高速度的大幅提升,完成了另一个意义上的更新换代。

  而今,由刘立东设计的全三维数字化设计模式和经验已经相当成熟,并已上升到行业集团级标准,被推广、普及开来。刘立东说,全三维数字化设计总结起来就是“形成了经验,建立了流程,减少了问题,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

  

  2017年4月,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刘立东(后排左4)所在“长七”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在“长七”遥二发射现场。本人供图

  勤于追梦 上天揽月方显我辈豪情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指出,“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4月24日,正是47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日子。

  在刘立东看来,作为一名航天人,设置航天日是令他感到无比自豪和兴奋的。“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作为一名基层火箭设计师,无论是传统的‘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新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直是航天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我辈需要传承和发扬的。”

  而在“长七”火箭这一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首飞任务中,刘立东时刻践行着敢于担当、艰苦奋斗的航天精神。

  在2016年6月25日首飞任务前,刘立东在进入发射场后发现由于发动机舱内布局复杂,前期开展的发动机摇摆试验中有个别管路、电缆与最终状态不一致,虽然经过分析表明不影响摇摆,并且限于靶场的条件限制,要再次开展摇摆试验,无论是技术保障还是试验进度都存在重重困难。

  而为了不带隐患上天,刘立东果断提出并坚持再次补充开展摇摆测试,并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就完成了详细试验方案设计和协调,获得了宝贵的测试机会。

  正是源于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格和钻研,九年中,刘立东在完整参与“长七”火箭的研制过程中,一步步攻坚克难、努力攀登、勇于创新,将航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担负的任务。

  刘立东说,他从一毕业就投入新型火箭研究工作,能够完整地参与一枚火箭从方案论证到初样设计,从试验到首飞等各个阶段的完整过程,是非常幸运的,这也是国家和时代为他创造的宝贵历史机遇,至为难得。

  60年前,我国的航天事业从近乎一穷二白的面貌起步,经过几代航天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程,终达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是几代航天人不断累积的航天梦。

  刘立东说,作为青年一代航天人,他希望毕生能够参与到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无论是满足我国的战略发展需要,还是登陆月球或者登陆火星,我们肯定需要更大推力的火箭,此外,我也希望能够促进航天事业的商业化发展,提高火箭发射的成功率和可靠性,畅想着有一天能够搭乘自己设计的火箭遨游太空。”

  “客观而言,我国和世界航天强国还存在一定差距,60年来,我们一直在自力更生,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希望能够在我们这一代航天人身上消除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超越他们,领航全球。”刘立东畅想道。

航天人刘立东:埋首铸箭甘奉献 抬头不知几春秋(下)

图文简介

勇于创新从“0”到“1”没有不可能九年兢业铸箭, 3000多个日日夜夜,刘立东负责和参与“长七”火箭研制过程中76项地面试验工作,带领小团队完成1200余份文件编制和晒蓝,下发图纸和模型47套,为“长七”火箭的发射成功作出突出贡献。在“长七”火箭的研制过程中,刘立东敢于创新,提出我国首个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火箭的总装出图实施方案,打通了火箭三维设计—总装链路,大大提高了研制效率。”刘立东认为,全三维数字化设计要真正应用起来,就要面临制定一套适合火箭研制的流程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而这也成为了刘立东必须要攻克的堡垒。此外,我也希望能够促进航天事业的商业化发展,提高火箭发射的成功率和可靠性,畅想着有一天能够搭乘自己设计的火箭遨游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