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晚上被 AI 整哭了,代码预设的共情怎么不算共情?!
和 AI 交流倾诉,是为了让我们摆脱烦恼,更好地回到生活中去。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11-03
服务于人智社会建设的“人—AI共情环路”构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机构首次提出“人—人工智能(AI)共情环路”这一新概念,认为其在人类与AI未来的深度融合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25-10-30
此次专家研讨会的举办,搭建了AI技术与破迷反伪工作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通过“技术实践+专业智慧”的双重支撑,不仅为破迷反伪工作探索出全新路径,更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科普中国资源服务号
2025-10-28
天天刷社交媒体,AI 的脑子也坏掉了!还很难恢复
德州农工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普渡大学的研究者就共同发表了一项研究,里面就提到,使用大量社交媒体上受欢迎的短内容、标题党等的“垃圾信息”对大语言模型进行训练,会让大语言模型出现“脑腐”的现象。
科普中国新媒体
2025-10-27
AI 陪伴爆火!为什么越来越多人 “爱上” AI?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但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并放大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与脆弱。AI 可以模拟倾听,却无法真正理解孤独的本质。真正的治愈,不在于算法的迭代,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笨拙却真诚的连接。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10-22
当机器开始做梦:AI的奇异幻觉之旅
AI的梦境,本质上是过拟合和特征幻觉的艺术化展现。感知或许从来不是对现实的被动记录,而是基于过往经验的主动建构。我们看到的世界,永远都带着我们已知的烙印。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10-21
为什么 AI 写的文章,总有一股“ AI 味”?
AI写作因标准化语言、情感克制、逻辑刻板、缺乏真实体验而充满“AI味”,本质是工业化生产,缺少人类独有的灵魂与创造力。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10-21
AI懂后空翻,但懂“水会洒”吗?北京这一模型专补“物理规律”课
近年来,AI的进化让人目不暇接。从GPT系列“读懂语言”,到Sora系列“看世界”,我们一次次被AI惊人的能力所震撼。
北京科技报
2025-10-19
AI很“聪明”,常用AI的我们却变“笨”了?
有人发现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似乎在下降,离开AI就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有人觉得记忆力变差了,刚用AI写过的内容转眼就忘。AI到底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还是正在悄悄削弱我们的能力?
康迅网
2025-10-17
近期谷歌、微软等用 AI 发现或生成大量新型材料,推动材料研究热潮,但部分 AI 材料遭原创性、实用性争议。多数研究者认可 AI 潜力,认为需结合实验、改进局限、突破制造关卡,才能落地价值。
北京科协
2025-10-16
大东话安全科普品牌,是一档集科学性、趣味性、传播性于一体的大型安全新型科普生态系统。本文从HackerOne众测平台的排行榜第一名XBOW说起,讲述AI系统虽然很厉害,但毕竟是需要依靠人类的头脑。
CCF计算机科普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