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什么能“无氧燃烧”长达46亿年呢?人类又是如何测量太阳表面温度的呢?(出品: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2-26
2025年1月20日,我国人造太阳首次完成了1亿摄氏度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创世界纪录。1亿摄氏度1000秒意味着什么?要创下这个纪录需要什么黑科技?(出品: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2-09
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科普熊猫
2025-01-25
提到核能,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核电站、或者是一些放射性物质。不可否认,核能的发电技术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核武器也常常被人们视为毁灭性的科技。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4-11-11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安全的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尤其如果可控核聚变反应可以大规模应用,将会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核电,世界核电建设再次升温,核电技术开始了新的发展。
伍赛特
2024-09-01
等离子体所在不断创造核聚变科研优异成果的同时,高度重视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做到科创与科普两翼齐飞,切实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2024-08-27
科研人员们通过不断改进超导材料和制造工艺,实现了超导磁体的性能提升和尺寸缩小。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为核聚变装置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核心设备,同时也为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普文迅
2024-01-22
宇宙中存在着丰富的氢和少量的氦。这些元素是恒星形成的原始材料,而恒星在内部核聚变过程中会逐渐合成更重的元素,但仍受限于最终能形成的铁原子数量。
科普文迅
2024-01-22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有一盏灯被核聚变点亮,这盏灯一定要在中国合肥。”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5年前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中许下的愿望。
上海科技报
2023-11-14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质量较小的原子在外界高温高压等特定条件下,会发生聚合反应,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科学家们将这一过程称为“核聚变”。
科普江苏
2023-09-19
8月25日下午,中核集团发布官方消息称,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科普时报
2023-09-07
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代表着中国人追求自然伟力的浪漫情怀与壮志雄心。如今,李建刚院士正带领着团队让神话走向现实。作为中国“人造太阳”项目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参与并负责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技术发展。
光明科普
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