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藏在大脑和脊髓里的“沉默杀手”——作为罕见淋巴瘤,它早期症状隐蔽,5年生存率仅30%,传统预后评分缺基因数据,精准治疗难。近日,我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团队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发表研究,用**全基因组测序(WGS)**(像给每个基因拍高清全景照,看清所有结构和序列变化)分析68例初诊PCNSL患者样本,解码基因密码,找到预后新指标和更精准的评分系统。

基因“全景扫描”填补中国人群空白

之前PCNSL研究样本小且缺乏中国数据。团队用WGS检测了68例患者的三类基因变化:

  • 结构变异(SV):基因片段的大改动(缺失、重复等),所有样本都有但数量不影响预后;
  • 拷贝数变异(CNV):基因拷贝数增减,CNV多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显著缩短;
  • 基因突变:263个基因发生突变,其中TMSB4X突变(编码短肽的基因,突变后像“开关”打开促进肿瘤转移)的患者OS缩短,CD79B突变患者PFS更差。

新评分系统:从“猜预后”到“精准算”

团队建立了结合临床指标(体能状态KPS)和6个基因突变(BRD4、EBF1、BTG1、CCND3、STAG2、TMSB4X)的预后评分系统。这个系统预测1-3年OS的AUC达0.8182(数值越近1越精准),比传统IELSG评分更全面,能直观计算每个患者的风险值——比如TMSB4X突变患者直接划入高风险组。

临床价值:靶向治疗新方向

研究还发现:

  • FGF家族基因(如FGF3/6/10)突变仅在PCNSL中出现,可用于鉴别PCNSL与其他淋巴瘤或脑肿瘤;
  • TMSB4X蛋白高表达也与差预后相关,未来可开发血液检测指标,方便患者随访。

这些发现为PCNSL精准治疗提供新靶点,比如针对FGF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成为潜在疗法。

挑战:离临床应用还差几步?

研究存在局限:用骨髓做对照而非理想的正常脑组织,FFPE样本可能有DNA降解(团队用尿嘧啶酶处理减少误差)。未来需更大样本验证,开发无创检测方法(如血液测TMSB4X),让基因指标真正走进临床。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