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学健康科普知识,享品质老年生活”——2025《中国老年》健康知识大赛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老年健康生活、传播健康养老理念的良好氛围,主办方特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各地各级涉老部门和老年群体推出特别策划,开展“老年健康科普助推官”图文、短视频征集活动,我们将在大赛期间通过”健康讲堂“专栏分享健康科普知识。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在我国老年人群中高发。然而,许多老年人对骨骼健康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中,甚至轻信谣言,反而加重病情。让我们一起来揭露五大护骨误区,助力科学强骨。


图片由作者本人制作


谣言一:骨头汤补钙,喝得越多骨骼越强?

许多老年人坚信“以形补形”,认为熬煮数小时的骨头汤能补钙。然而,科学检测显示,每100毫升骨头汤的钙含量仅为1~4毫克,而同等量的牛奶含钙高达100~120毫克。骨头汤不仅钙含量极低,还含有大量脂肪、嘌呤和盐分,长期饮用可能引发高尿酸、高血脂等问题。 

真相:补钙应选择牛奶、豆制品、深绿叶菜等优质钙源,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


图片由作者本人制作


谣言二:单纯补钙就能预防骨质疏松? 

部分老年人认为只要吃够钙片,骨骼就能“坚不可摧”。事实上,钙的吸收依赖维生素D的辅助。若缺乏维生素D,补钙效率大打折扣。《中国骨质疏松专家意见》指出,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钙吸收、增强肌力、降低跌倒风险。此外,骨健康还需蛋白质、维生素K等营养素协同作用。 

真相:补钙需搭配维生素D(每日1000~2000单位),并注重饮食均衡,必要时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


图片由作者本人制作


谣言三:多晒太阳无需额外补充维生素D? 

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但老年人皮肤合成能力下降,且受季节、地理位置、防晒措施等限制。研究表明,我国超80%的老年人存在维生素D不足。例如,隔着玻璃晒太阳、涂抹防晒霜均会阻断紫外线,影响维生素D合成。 

真相:建议每周暴露四肢晒太阳2~3次,每次10~30分钟(上午10点至下午2点)。若无法达标,需通过补剂补充,并定期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目标值≥30 ng/mL)。


图片由作者本人制作


谣言四:骨质疏松只能静养,运动易骨折?

一些老年人因担心骨折而拒绝运动,反而加速肌肉萎缩和骨量流失。专家指出,适度运动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提高骨密度。例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冲击运动可增强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抗阻训练(如弹力带、哑铃)有助于维持肌肉量。 

真相:运动需循序渐进,推荐每周3次有氧运动+2次力量训练,避免跳跃、深蹲等高危动作。


谣言五:补钙会导致肾结石? 

“补钙引发结石”是常见误区。实际上,结石多与高草酸饮食(如菠菜、浓茶)、饮水不足、代谢异常有关。研究证实,每日补充钙剂(≤2000毫克)和维生素D(≤4000单位)不会增加结石风险。相反,钙剂可在肠道中与草酸结合,减少其吸收。 

真相:结石高危人群应避免高草酸食物,补钙时多喝水,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


科学护骨,牢记三原则 

1.早筛查:5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骨密度,尤其是有骨折史或家族史者。  

2.综合干预:补钙+补维生素D+抗阻运动+防跌倒(居家环境改造、穿防滑鞋)。  

3.定期随访:骨质疏松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护骨不能靠“经验偏方”,科学管理才是关键。老年人应摒弃谣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护骨方案,让骨骼真正“老而不脆”。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骨质疏松专家意见[J].健康世界,2024,31(7):8-17.

医院名称:常州市老年病医院

作者:ICU  史雯雯  主管护师




作者简介


史雯雯,常州市老年病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主管护师、健康管理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省市级以上期刊论文数篇,擅长运用剪映、AI等数字化工具制作高质量医学科普视频,医院科谱视频多次在省市级视频大赛中获奖。

来源: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