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头也会 “更年期”?带你认识骨骼的 “一生”
先给大家讲个冷知识:我们的骨骼可不是 “死木头”,而是像快递站一样,每天都在忙着 “拆包裹” 和 “送包裹”。骨骼里有两种 “打工人”—— 成骨细胞负责 “搭建” 新骨头,破骨细胞负责 “拆除” 旧骨头,两者配合默契,骨骼才能保持结实有弹性。

年轻时,成骨细胞是 “卷王”,破骨细胞是 “摸鱼党”,骨头越建越厚,30 岁左右达到“骨量巅峰”,就像银行存款存到了最大值。可过了 40 岁,情况就开始反转:成骨细胞 “摸鱼”,破骨细胞 “加班”,骨量开始慢慢流失。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 “断崖式下跌”,相当于给破骨细胞开了“加速挂”,骨量流失速度能比男性快 2-3 倍;男性虽然 “晚熟”,但 60 岁后睾酮下降,也会加入 “骨量保卫战” 的战场。
很多老人觉得 “腰酸背痛” 是老毛病,忍忍就过去了,却不知道这可能是骨骼在 “求救”。当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骨骼会变得像 “蜂窝煤” 一样疏松,这就是医生常说的“骨质疏松症”。它最阴险的地方在于 “无症状偷袭”,平时不痛不痒,一旦摔跤,就可能引发骨折 —— 手腕、脊柱、髋部是重灾区。有数据显示,老年人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 20%-30%,还有很多人会失去自理能力,从此离不开轮椅或病床。所以说,骨骼健康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晚年生活质量的 “头等大事”!

二、哪些习惯在 “偷走” 骨头?避开这些 “隐形杀手”
很多老人平时很注意养生,却在不知不觉中做了 “伤骨” 的事。咱们来盘点一下那些常见的 “骨骼隐形杀手”,看看你家有没有中招的?
第一个杀手是 “久坐不动”。肌肉长期不锻炼会萎缩一样,骨头长期不受力,成骨细胞就会 “失业”,骨量流失速度会更快。有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过 8 小时的老年人,骨质疏松风险比每天活动 2 小时以上的人高 50%。所以说,久坐不是 “养生”,而是在给骨骼 “拆台”。
第二个杀手是 “饮食误区”。很多老人觉得 “补钙就是喝骨头汤”,炖排骨时特意多炖几个小时,觉得汤越浓钙越多。其实这是个大误会!骨头汤里的钙含量很少,100 毫升骨头汤的钙含量还不到牛奶的 1/10,反而含有大量脂肪,喝多了容易长胖,还会增加血管负担。还有些老人为了 “控糖”“控盐”,吃得过于清淡,连豆制品、奶制品都不敢碰,结果导致钙和蛋白质摄入不足 —— 蛋白质是骨骼的 “建筑材料”,钙是 “水泥”,两者都缺,骨头怎么能结实?
第三个杀手是 “晒太阳太少”。有些老人怕晒黑、怕中暑,夏天躲在空调房,冬天裹得严严实实,很少出门晒太阳。可你知道吗?人体需要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来合成维生素 D,而维生素 D 是 “钙的搬运工”,没有它,吃再多钙片,钙也无法被骨骼吸收。尤其是住在高楼里、窗户玻璃涂了防晒膜的老人,紫外线被挡住,维生素 D 合成会更困难。长期缺乏维生素 D,不仅会导致骨质疏松,还会增加肌肉无力、摔跤的风险。
第四个杀手是 “烟酒不离手”。有些老人有多年的吸烟、喝酒习惯,觉得 “年纪大了,戒不戒无所谓”。但香烟中的尼古丁会破坏成骨细胞,抑制骨形成;酒精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还会加速维生素 D 的分解。有调查显示,每天吸烟超过 10 支的老年人,骨密度比不吸烟者低 10%-15%;每天喝超过 2 两白酒的人,骨折风险会增加 30%。所以说,烟酒不仅伤肺、伤肝,还会 “啃骨头”,想护骨,最好能把它们戒掉。
三、护骨不用 “花大钱”!简单 4 招,让骨头更结实
第一招:“吃对” 比“吃贵” 重要,把钙和维生素 D 补到点子上。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多吃 “高钙食物”—— 牛奶是补钙冠军,每天喝 300 毫升牛奶(或者吃等量的酸奶、奶酪),就能满足一天一半的钙需求;豆制品(豆腐、豆浆、豆干)、深绿色蔬菜(菠菜、油菜、西兰花)、坚果(芝麻、杏仁)也是补钙好帮手。其次要补充 “维生素 D”,除了每天出门晒太阳20-30 分钟(上午 10 点前、下午 4 点后,避开烈日,暴露手臂和腿部),还可以吃些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三文鱼、鳕鱼)、蛋黄、蘑菇。如果通过饮食和晒太阳还是不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维生素 D 补充剂,不要自己盲目加量哦!
第二招:“动起来” 比 “歇着” 好,选对运动很关键。老年人运动不用追求 “高强度”,温和的 “抗阻运动” 和 “平衡运动” 最适合。抗阻运动就是让骨骼受力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爬楼梯、跳广场舞、打太极 —— 这些运动能刺激成骨细胞,增加骨密度,还能锻炼肌肉,提高平衡能力,减少摔跤风险。建议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运动时要穿舒服的鞋子,选择平坦的场地,避免突然弯腰、转身。如果平时活动量少,可以从 10 分钟开始,慢慢增加时间,不要一下子太累。
第三招:“防摔” 是重中之重,家里要做 “安全改造”。老年人骨折大多是摔出来的,所以防摔比补钙更重要。咱们可以给家里做个 “安全检查”:客厅、卧室的地面要防滑,尤其是卫生间,要铺防滑垫,装扶手;电线、网线要收纳好,别绊倒人;家具不要太多,留出足够的走路空间;晚上起夜要开小夜灯,避免摸黑走路;出门时要穿防滑鞋,下雨、下雪天尽量别出门。另外,平时可以多练 “单脚站立”“闭眼站立”—— 这些动作能锻炼平衡能力,就像给身体装了 “平衡仪”,减少摔跤的可能。
第四招:“定期检查” 不能少,早发现早干预。很多老人觉得 “没症状就不用检查”,其实骨质疏松早期没有明显感觉,等到腰酸背痛、身高变矮(比如比年轻时矮了 3 厘米以上),可能已经很严重了。建议 50 岁以上的女性、60 岁以上的男性,每年做一次 “骨密度检查”—— 这个检查就像给骨骼 “做体检”,能准确知道骨量情况,医生会根据结果给出建议,比如是否需要吃钙片、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千万不要等到骨折了才去检查,那时候就晚了!
骨骼就像家里的 “顶梁柱”,年轻时为我们撑起一片天,老了也需要我们好好呵护。护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习惯 —— 每天喝杯牛奶,出门晒晒太阳,饭后散散步,定期做检查,这些简单的小事,就能让骨骼更结实,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大家,也欢迎大家把它转给家里的老人,让更多人重视骨骼健康,一起拥有 “硬邦邦” 的好骨头!
图片:千库网

李世聪,医学硕士,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多年从事营养与食品安全工作。
来源: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