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学健康科普知识,享品质老年生活”——2025《中国老年》健康知识大赛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老年健康生活、传播健康养老理念的良好氛围,主办方特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各地各级涉老部门和老年群体推出特别策划,开展“老年健康科普助推官”图文、短视频征集活动,我们将在大赛期间通过”健康讲堂“专栏分享健康科普知识。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关注老年人健康已成为社会共识。健康的晚年生活不仅是个人幸福的基石,更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饮食、运动、心理、慢性病管理四个维度,为老年人及照护者提供实用科普知识,助力打造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一、合理饮食:筑牢健康“营养防线”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代谢速率下降,饮食需遵循“均衡、易消化、少负担”原则。每天应保证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类豆类四大类食物摄入,做到粗细搭配,如用燕麦、玉米等粗粮替代部分精米白面,增加膳食纤维,预防便秘。

优质蛋白对维持肌肉量至关重要,建议每天摄入鱼、虾、鸡胸肉、豆腐等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总量控制在1.0-1.2克/公斤体重。同时减少高盐、高糖、高脂食物,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避免油炸、腌制食品,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

此外,老年人应养成规律进餐习惯,少食多餐,避免过饱,睡前2-3小时尽量不进食,减轻肠胃负担。


二、科学运动:激活身体“活力开关”


适度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关节灵活性、预防肌肉流失,但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方式。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适合大多数老年人,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力量训练同样重要,可借助弹力带、轻重量哑铃进行上肢、下肢力量练习,每周2次,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维持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运动前需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剧烈运动;运动中若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应立即停止休息。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在家人协助下进行床上翻身、坐起训练,或使用助行器缓慢行走,保持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三、心理调适:守护内心“情绪晴空”

老年人易因角色转变、孤独感、疾病困扰等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需主动调适心理状态。多参与社交活动,如社区老年大学、兴趣小组、广场舞等,结交朋友,丰富精神生活;与家人保持密切沟通,分享生活点滴,获得情感支持。

培养兴趣爱好是缓解孤独的有效方式,书法、绘画、养花、钓鱼等活动能转移注意力,提升自我价值感。此外,学会接纳身体变化,以积极心态面对衰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及时疏导负面情绪。


四、慢性病管理:做好健康“长期守护”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是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威胁,需建立“预防为主、规范治疗”的管理理念。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疾病的关键,建议每年进行1-2次全面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遵医嘱用药是慢性病管理的核心,老年人应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药,不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此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结合饮食和运动干预,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结语:老年健康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老年人应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主动管理自身健康;家庭照护者需给予细致关怀,关注老人身心变化;社会各界应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更多适老化健康资源。让我们携手守护老年人的健康与幸福,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金色晚年。


作者简介


于添贺,就读于北华大学,在读护理学硕士

来源: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