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疾控发布提醒:手足口病已进入高发季,这些防护要点要牢记...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成为主要易感人群。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仅会导致手、足、口腔出疹,少数重症病例还可能累及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甚至危及生命。当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科学防护成为降低发病风险的关键。

疫苗防护:EV71疫苗是重症“防火墙”
手足口病的致病病毒中,肠道病毒71型(EV-A71)是导致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元凶,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等其他病毒多引发轻症。疫苗接种作为特异性预防手段,能有效降低重症风险,是防护体系的核心环节。
(一)疫苗适用人群与接种时机
根据《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EV71型灭活疫苗适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建议尽早接种[1]。由于手足口病重症多发生在低龄儿童中,6月龄后母体抗体逐渐消退,此时接种可及时建立免疫保护;5岁以上儿童感染后重症风险显著降低,一般无需常规接种。需要注意的是,疫苗仅针对EV-A71病毒,对CV-A16等其他致病病毒无交叉保护作用,接种后仍需做好其他防护措施。
(二)疫苗接种的核心价值
临床数据显示,接种EV71疫苗可使EV-A71相关手足口病发病率下降90%以上,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2]。尤其在秋季小高峰期间,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场所易出现聚集性疫情,疫苗接种可减少病例集中暴发,减轻医疗负担。家长需避免“轻症无需接种”的误区,即使孩子曾患手足口病,若未感染过EV71病毒,仍需接种以防范重症风险。
中医预防:辨证施策,筑牢机体防线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温疫”“温热夹湿”范畴,核心病机为“邪蕴肺脾,外透肌肤”,强调根据儿童体质辨证预防。
内热体质儿童:这类儿童常表现为易上火、口干、便秘,可选用“清热护肺方”:金银花3 g、连翘3 g、芦根10 g,用200 ml沸水浸泡后代茶频饮。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芦根生津润燥,能有效清除体内热邪,降低病毒感染风险。
脾胃虚弱儿童:此类儿童多面色苍白、易腹泻、食欲不振,适合“健脾固表方”:生薏苡仁10 g、扁豆8 g、山药8 g,搭配小米煮粥食用。薏苡仁、扁豆健脾祛湿,山药补脾胃、益肺气,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病毒侵袭机会。
预防期间需注意:避免给儿童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保持饮食清淡;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室内勤通风,定期用艾叶、苍术熏香,净化空气、驱散邪毒。
多场景防护要点:个人、家庭、机构协同发力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广泛,需个人、家庭、托幼机构、学校形成防护合力,切断接触、飞沫、消化道传播链。
(一)个人与家庭防护
1. 手部卫生:这是最关键的防护措施。儿童接触公共设施(如滑梯、门把手)后、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需用流动水+洗手液/肥皂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20 s(可唱两遍“生日快乐”歌计时)。家长接触患儿后需彻底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 环境消毒: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 min;儿童玩具、餐具、奶瓶等及时消毒,毛巾、衣物勤晾晒;患儿粪便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后再冲入马桶,避免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
3. 病例隔离:儿童确诊后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退后1周,期间避免与其他健康儿童接触,不共用个人物品。家长需密切监测患儿体温、精神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9℃)、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重症信号,需立即就医。
(二)托幼机构与学校防护
1. 健康监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每日检查儿童体温及手、足、口腔有无皮疹,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通知家长带离就医,并追踪病情进展。对缺勤儿童需了解缺勤原因,排查传染病风险。
2. 环境管控:对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便器按钮等高频接触部位,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消毒2次;玩具、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专人专用,每日清洗消毒;保持厕所清洁,定期消毒地面、便器,避免病毒滋生。
3. 宣传与应急:通过班会、家长群普及手足口病防护知识,指导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若短期内出现3例及以上病例,需及时报告辖区疾控机构,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采取临时停课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手足口病虽高发,但可防可控。家长需重视疫苗接种,结合中医体质调理增强儿童抵抗力,同时配合多场景防护措施,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在秋季小高峰期间,尤其要提高警惕,早发现、早隔离、早干预,让孩子健康度过传染病高发期。
参考文献
[1]《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制定专家组,吴力群,熊磊.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世界中医药,2024,19(17):2545-2551
[2]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6,6(4):241-247
来源: 康迅网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康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