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华 北京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弋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主任医师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复杂性,核心原则是“分期施治、对症处理”,不仅要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分期制定基础方案,还需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类并发症调整治疗思路,确保干预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CKD一期、二期:聚焦原发病控制与危险因素管理
一期、二期作为慢性肾脏病的早期阶段,治疗的核心目标是阻断病因、延缓进展,重点围绕原发病控制和高危因素干预展开,精准治疗原发病。
若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本身疾病,需根据病情规范治疗,例如符合激素治疗指征时,需及时使用激素,同时积极控制蛋白尿,减少蛋白漏出对肾脏的持续损伤。
若由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全身性疾病诱发,需优先控制基础病,避免其进一步损害肾脏。
高血压管理:关键在于“用药+达标”。很多老年人虽知晓自身高血压,但因担心“降压药依赖”“药物伤肾”而擅自减药、停药,导致血压持续偏高,反而加重肾脏负担。实际上,主流降压药对肾脏损伤极小,部分药物还具有护肾作用,需严格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普通患者建议低于140/90毫米汞柱。蛋白尿较多时,需进一步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以更好保护肾功能。需注意,老年人的血压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具体需结合个体情况调整。
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早期多无症状,患者常因“不影响吃喝”而忽视饮食控制和血糖管理,直至5-10年后出现肾脏、心脏等并发症才重视,此时干预已错过最佳时机。治疗中需通过饮食控制+药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双管齐下,且用药需根据肾功能调整,例如肾功能差时,部分降糖药受限,核心是长期维持血糖稳定。
高尿酸血症管理:过去认为“无痛风症状的高尿酸无需处理”,但目前研究证实,长期高尿酸会损伤肾脏。因此,即使无痛风,也需将尿酸控制达标,男性建议低于400微摩尔/升,女性建议低于350微摩尔/升。
肥胖管理:肥胖虽看似与肾脏无关,但会引发代谢综合征,导致肾小球长期处于“高滤过”状态,加速肾损伤。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减重,改善高体重状态,减轻肾小球负担。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CKD三期:细化分期干预,强化饮食与药物联合
2009年国际组织将CKD三期进一步细分为3A期和3B期,两者病情差异较大,治疗重点各有侧重:
3A期:病情较轻,延续早期管理思路
此阶段患者血清肌酐多处于正常或轻度升高状态,病情相对稳定,治疗仍以控制原发病、监测肾功能为主,同时开始关注饮食细节,为后续管理打下基础。
3B期:症状显现,启动“饮食+药物”双干预
随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患者会逐渐出现明显症状,如血压升高、蛋白尿增多、水肿、食欲减退等,此时需重点加强以下干预:
饮食管理:优质低蛋白饮食是核心原则,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减少蛋白质摄入,减轻肾脏代谢负担,同时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即动物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鱼类;植物蛋白,如豆类。需适当限制,肾功能越差,限制越严格。具体标准按每日每公斤体重0.8克蛋白质计算,其中50%为优质蛋白,50%为植物蛋白,主要来自主食,如米饭、馒头。举例,以60公斤体重患者为例,每日需摄入约50克蛋白质。其中25克来自主食,2两馒头含14-15克蛋白,2两米饭含10克左右蛋白,剩余25克需从优质蛋白中获取,200毫升牛奶含5-6克蛋白、1个鸡蛋含6克蛋白、1两瘦肉含6克蛋白,可灵活搭配。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注意,低蛋白饮食≠无蛋白饮食,需避免过度限制导致营养不良,同时需警惕“高蛋白饮食伤肾”,过多蛋白质会增加尿素氮生成,加重肾损伤并增加尿蛋白。
药物干预:新增护肾与对症药物
复方α酮酸,作为肾用必需氨基酸制剂,需在低蛋白饮食基础上服用。其作用机制是利用体内含氮废物合成蛋白质,既能改善营养状态,又能减少尿素生成、降低蛋白尿,还可调节血脂和胰岛素代谢,最终延缓肾硬化、保护肾功能。
对症药物,出现水肿时加用利尿剂,出现电解质紊乱时,针对性调整电解质水平,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