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吃螃蟹的时候,你有没有吃到黄满膏肥的大螃蟹呢?

在吃虾的时候,很多人会把虾背上的虾线给去掉,防止自己吃到虾屎。那作为虾的亲戚,螃蟹有没有屎呢?怎么吃螃蟹的时候,从来没见过别人挑“螃蟹线”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螃蟹排泄那些事。

螃蟹便便在哪里?

首先,螃蟹不是貔貅,它们肯定是有屎的。

螃蟹吃下食物之后,同样会从嘴进入胃,然后进入肠道里,在肠道中充分消化吸收之后,就会变成准备从肛门排出的便便。

螃蟹的肛门在它们腹部的最下方,不过假如你在螃蟹圆溜溜的身体最后面找是找不到的。

我们平时看到螃蟹圆溜溜的这部分身体,是它们的头胸部。它们的腹部是身体下面向前折起来的这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也是人们用来判断螃蟹公母的部分,雄性螃蟹的腹部是尖尖的,而雌性螃蟹腹部是半圆形的。

公螃蟹(上)和母螃蟹(下)不同的腹部形状,图片来源:Wikipedia

它们的肛门,就在腹部的最末端。螃蟹的便便就是从这里拉出来的。螃蟹便便就像是一条黑色的细带子,这倒是和虾的虾线有点像。

【可以有个便便预警】

以防你没有见过螃蟹屎,图片来源:youtuber @땡큐파머스

因为它们的腹部是向前弯折的,它们拉便便的时候看起来是从胸口拉出来的,有些螃蟹甚至可以用钳子辅助一下把便便拿下来。

【便便预警】

螃蟹有时间捡屎,图片来源:youtuber @eleven-masachannel

所以在吃螃蟹的时候,建议把它们的腹部掰下来扔掉。有些很肥的螃蟹在腹部和头胸部连接的地方确实会藏着不少蟹黄,如果你不介意吃到少量的蟹屎,也是可以把这里的蟹黄稍微刮刮吃掉的。

螃蟹的“非正式便便”

螃蟹从肛门里拉出来的肯定是正儿八经的便便了,但是有些种类的螃蟹,还可以制造另一类非正式便便。

这些便便,就是用嘴巴制造的“拟粪”。

如果去海边旅行,你可能会在沙滩上看到过很多砂质的小球球,这些小球球,就是股窗蟹、沙蟹或者是招潮蟹之类的螃蟹制造的拟粪。

这些螃蟹主要以泥沙里面的微生物为食,在进食的时候它们并不会把沙子全部吞下去(那样太占肚子了)。它们会不停地往嘴里扒拉沙子,把沙子里面的微生物过滤到嘴里,然后再把沙子吐出来。

这些吐出来的沙子会被搓成一个小球扔在身后,之后小螃蟹会继续搓下一个。

正在“搓小球”的股窗蟹,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些被搓下来的小球虽然没有真的经过螃蟹的消化道,但是已经被螃蟹的嘴“过滤”了一遍,所以它们就被称作拟粪。

如果你去海边游玩,很可能会看到沙滩上堆满了密密麻麻的“拟粪”。

所以,螃蟹不光会用肛门拉屎,还可以用嘴巴制作拟粪,可以说是拥有两头造粪的能力。

螃蟹用脸尿尿?

其实相比于拉屎,螃蟹尿尿更有意思一些。螃蟹也会尿尿,但它们“尿尿”的方式和人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很不一样。

如果你家里有待煮的螃蟹,你可以在很近的距离上盯着它们观察(观察之前请确保你已经把它们的钳子绑住了),你会看到螃蟹的眼睛下方偶尔会有一些液体流出。

这并不是因为螃蟹伤心地流下了泪水,而是它们尿了。

 

正在排尿的螃蟹,图片来源:youtuber @Howie The Crab

螃蟹、虾等甲壳动物,它们的触角基部有一个叫触角腺的结构(也有把它们叫绿腺的)。这个结构负责的功能有点像脊椎动物的肾脏,负责调节甲壳动物的钠、钾、铵等离子的稳定,维持稳定的渗透压,同时还能排除一些含氮的废物。

解剖结构:触角腺就在眼睛下方,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除了排出身体里废物的功能,触角腺还有一些特殊功能。

比如,有些甲壳动物释放出的“尿液”里还含有一些特殊信息。比如展示出自己的性别、健康状况等等。还有一些会用这些信息宣誓领地,这倒是挺像猫狗通过尿液中的味道“社交”一样。

在繁殖季节,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甲壳动物“未见其人,先闻其尿”,提前对异性进行筛选。

鉴于触角所在的位置离眼睛非常近,“眼睛尿尿了”这句话对螃蟹来说可不只是一个表情包这么简单。

了解了螃蟹拉便便和尿尿的过程,是不是觉得手中的小东西更好吃了呢?(并没有)

参考文献:

[1] Khalifi, K., Salamat, N., & Movahedinia, A. (2021). Microanatomy of the antennal glands and their Na+/K+-ATPase activity in three true crab species (Brachyura), Portunus pelagicus (Linnaeus, 1758)(Portunidae), Macrophthalmus dentipes Lucas in Guérin, 1836 (Macrophthalmidae) and Eriocheir hepuensis Dai, 1991 (Varunidae). Crustaceana, 94(11-12), 1359-1376.

[2] Tsai, J. R., & Lin, H. C. (2014). Functional anatomy and ion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the antennal gland in a semi-terrestrial crab, Ocypode stimpsoni. Biology Open, 3(6), 409-417.

[3] Kruangkum, T., Jaiboon, K., Pakawanit, P., Saetan, J., Pudgerd, A., Wannapaiboon, S., ... & Vanichviriyakit, R. (2024). Anatomical and molecular insights into the antennal gland of the giant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397(2), 125-146.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科学边角料 科普作者

审核丨张珊珊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研究所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