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饿”,多数人第一反应是需及时进食以缓解不适,甚至会觉得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对身体有害。


但实际上,在特定情况下,“适当保持饥饿感” 反而能成为调理身体的小帮手。






适当饥饿,缓解三种小毛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化虹指出,针对以下三类身体不适,通过 “适当保持饥饿感” 的方式,可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1、缓解部分轻度胃病


若餐后出现胃胀、胃痛症状,其实是胃部传递出 “无需再进食” 的信号。此时减少食量,让胃部保持轻微饥饿感,多数情况下胃胀、胃痛的症状会自行缓解。需注意,若减少进食量后,胃部不适仍未得到改善,则需及时就医检查。


2、改善偶尔失眠问题


夜间人体新陈代谢速率较慢,若晚餐吃得过饱,肠胃会被迫处于 “加班” 状态,这会直接干扰睡眠质量,可能引发失眠、多梦、睡眠变浅或频繁做噩梦等情况。长期如此,还可能导致人精神萎靡、头脑昏沉,甚至出现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问题。

3、辅助控制超标体重


此处提到的 “饿” 并非指完全不吃饭,而是要合理控制三餐的进食量,每顿饭吃到七八分饱即可。





科学少吃≠盲目节食,掌握这 5 点


1. 调整三餐热量占比,晚餐适度减量


需按 “三餐制” 分配热量,早餐占 30%、午餐 40%、晚餐 30%,在控量的同时保证营养。初次尝试者可优先减少晚餐热量,因与晚餐和睡眠间隔短,过量易影响消化。晚餐可搭配蔬菜、全谷物与蛋白质,保持七八分饱即可。


2. 用小餐具 + 调整进食顺序


将餐盘、碗换成小号,能避免过量进食,辅助控制热量。同时调整进食顺序:先吃蔬菜和肉,最后吃主食。这种方式能实现 “热量少、饱腹感强” 的效果。

3. 细嚼慢咽 + 专注进食


吃饭时避免狼吞虎咽,每口刻意多咀嚼,延长食物在口腔的时间,帮助大脑更早接收饱感信号,防止吃多。此外,进食时需专注,不要刷手机、追剧,分心会让人难以及时察觉饱腹感,容易无意识过量进食。


4. 吃到七八分饱即停,及时离桌


需自行摸索并调整七八分饱的量。若三餐规律,吃到七八分饱后,下一餐前会微饿但不难受。一旦感觉达到七八分饱,要立刻放下碗筷离开餐桌,避免久坐后忍不住额外进食。







来源: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