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家:张丽红

单位:平远县东石镇中心卫生院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而高血压的患病人数位居心血管疾病的首位,占全部死因的27.5%,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高血压病人群治疗率和控制率亟需提升。面对这一“沉默的杀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医药的帮助。中药调理,作为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为高血压患者带来希望。它又是如何在千变万化的症状中寻找到调理之道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药的世界,探寻高血压的中药调理之道。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被视为一种多因素引发的症候群,与肝肾功能失调、气血不和、阴阳失衡密切相关。肝脏疏泄失常、肾脏主水功能受损,以及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均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高血压。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注重整体调理,旨在恢复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目的,而非仅仅是降低血压数值。

二、中药调理高血压的原则与方法

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不同的证型需要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例如,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常用平肝潜阳的药物如天麻、钩藤等;而肾阴虚损型,则常用滋阴补肾的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等。

2.药食同源,调理饮食。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合理的饮食调理同样重要。饮食清淡,限制钠盐摄入,忌食肥甘厚腻;讲究规律饮食,有定时定量进餐,中医建议患者多食用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如芹菜、海带、山楂等,同时避免高脂、高盐、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调整情志,保持心态平和。情志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医认为,情志过激会伤及脏腑,导致气机逆乱,进而引发高血压。因此,注重情绪管理,保持心态平和,学会合理释放压力,增加怡情娱乐活动,避免过度焦虑、愤怒等情绪波动,对于高血压的调理至关重要。

4.适当运动,促进气血流通。适当的运动能够帮助高血压患者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流通。中医推荐患者选择打太极拳、练习八段锦等柔和的运动方式,既能够锻炼身体,又不至于过度劳累。

三、中药调理方法

1、中药调理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与方剂

01.单味中药。在中药中,有许多单味药物具有降压作用,如夏枯草、决明子、罗布麻叶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泡水代茶饮用,或者煎汤服用,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

02.中药方剂。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医生可以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常用的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对于痰湿内阻型,则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高血压虽然温和有效,但并非人人适用。患者在选择中药调理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自行用药。

2.中药穴位贴敷

选穴:

第1组:涌泉、内关、三阴交;第2组:太冲、太溪、曲池;第3组:大陵、神门。

药物制备:

肝阳上亢证:牛膝、菊花、天麻、磁石、水蛭;

气虚血瘀证:黄芪、党参、当归、丹参、川芎,冰片;

痰湿阻滞证:半夏、白芥子、白术、莱菔子、牡蛎、冰片。

以上药物研磨成粉,过筛混匀,并用凡士林调和制成膏状,备用。选取一组穴位,嘱患者平卧,清洁局部皮肤,取膏状药剂5g置于一次性防过敏敷贴中央,粘贴于相应穴位,妥善固定,每次敷贴6~8 h后取下,用温水清洗干净,1次/d, 各组穴位交替进行。

3.中药代茶饮

中药代茶饮作为慢病的辅助或者替代治疗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当中,在高血压病中代茶饮的应用也很广泛,根据中医体质辨识给予中药代茶饮,阳虚质:枸杞子、生姜、黑芝麻;阴虚质:百合、玉竹、枸杞、沙参;湿热质:茯苓、菊花、薏苡仁;痰湿质:竹茹、陈皮、太子参;气郁质:陈皮、生姜;气虚质:黄芪、陈皮、太子参;血瘀质:红花、陈皮、菊花。

4.中药泡脚

人体的足部有很多的穴位,用艾叶、红花、姜等中药煮水泡脚15-20分钟,能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增强体质,也能降压和养生。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中药调理之道,在于从整体出发,综合调理患者的身体状态。通过辨证论治、药食同源、调整情志、适当运动等多方面的手段,配合单味中药或中药方剂的使用,通过辅助治疗手段中药穴位贴敷、中药代茶饮、中药泡脚等方式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改善生活质量。然而,中药调理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患者的耐心和信任。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让我们携手中医的智慧,共同探寻高血压的调理之道。

来源: 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