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 潇 北京市健宫医院

审核:赵汉青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 副教授

您是否因为白带增多、异味、瘙痒反复出现,换了洗液、吃了消炎药仍时好时坏而苦恼?多数人将其视为“妇科小问题”,却忽视其与体质的深层关联。带下异常并非单纯“局部炎症”,而是身体“湿气泛滥”的信号,尤其与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中医认为“湿去则带自止”,通过日常饮食“排湿”,是从源头改善的关键,而非仅针对症状缓解。

一、什么是“湿邪”?“湿邪”为何会缠上女性?

1.湿邪的特性

中医称“湿为阴邪,易袭阴位”,女性生殖系统属“阴位”,故湿邪易在此聚集;湿邪“黏滞重浊”,导致带下异常多表现为分泌物黏腻、反复难愈。

2.湿邪的来源

(1)外湿: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淋雨涉水、贪凉饮冷(如冰饮、空调房),湿邪从外侵入。

(2)内湿:更常见!与脾胃功能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若饮食不节(过食甜腻、生冷)、久坐少动,会导致脾虚,水湿无法正常代谢,内生湿邪,下注盆腔。

二、带下异常的本质

按照“湿邪作祟”的不同类型并结合中医辨证,将带下异常分为3种常见类型,对应不同湿邪状态,为后续饮食调理铺垫。

(1)湿热下注型: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地黏稠、有臭味,伴随外阴瘙痒、口苦、小便黄、大便黏滞。多因长期吃辛辣、油炸、甜腻食物,或情绪急躁导致“湿热内生”。

(2)寒湿困脾型:带下量多、色白清稀、质地如水、无明显臭味,伴随小腹冷痛、四肢发凉、大便稀溏、舌苔白腻。多因贪凉饮冷、腹部受凉,或脾胃虚寒,湿邪与寒邪结合。

(3)脾虚湿盛型: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地稀薄、无臭味,伴随乏力、食欲差、腹胀、大便不成形。核心是“脾虚”,无法运化水湿,湿邪下注。

三、中医食疗≠盲目吃祛湿食材

我们强调辨证选食。按“湿”对症,吃出“干”净体质。

1.湿热下注型 治法为清热利湿,先“灭火”再“排湿”。调理的核心原则应避免“助热”食物,多吃能清热、利水的食材,同时兼顾不伤脾胃。

宜吃食材及原理:①赤小豆:性平偏凉,能清热利湿,比薏米更温和,适合湿热体质(注意:这里说的赤小豆并不是红豆,二者药性均偏凉,日常实际经常混用,但赤小豆才是利湿主力)。②马齿苋:是天然的“消炎药”,性寒味酸,能清热解毒、凉血止带,对湿热引起的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尤其有效(可凉拌、煮汤)。③冬瓜(连皮):性凉,能清热利水,且含丰富膳食纤维,帮助排出肠道湿热(冬瓜皮利湿功效更强,煮汤时别丢弃)。④绿豆:清热解暑、利尿,适合夏季湿热人群,但绿豆性寒,需煮透(别喝冰绿豆汤,易伤脾)。⑤蒲公英:药食同源,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可泡水喝(搭配少量菊花、金银花),缓解湿热引起的带下异味、外阴不适(注意:蒲公英性寒,不宜长期大量喝,可加1~2片生姜中和寒性)。

图1 赤小豆(左侧)和红豆(右侧)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经典食疗方:①赤小豆马齿苋汤:赤小豆30g、马齿苋30g(干品15g)、生甘草5g。煮水代茶或煮汤(可加瘦肉),每周3~4次。功效:清热利湿、止带,适合黄带、异味明显者。②冬瓜海带汤:冬瓜(带皮)200g、海带100g、茯苓15g。海带能清热软坚,茯苓健脾利湿,三者搭配可清湿热、消黏腻。

禁忌:绝对避免辛辣(辣椒、花椒)、油炸(炸鸡、薯条)、甜腻(蛋糕、奶茶)、酒精,这些会加重体内湿热。

2.寒湿困脾型 治法为温化寒湿,先“暖胃”再“除湿。调理的核心原则:忌生冷,多吃温性食材,通过“温阳”推动湿邪代谢,同时健脾散寒。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宜吃食材及原理: ①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促进脾胃运化,“散寒湿”的关键(可煮姜枣茶,或做菜时加姜片)。②炒白扁豆:生扁豆偏凉,炒后性温,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适合寒湿体质(可打粉煮粥,或与大米同煮)。 ③艾叶:性温,能温经散寒、祛湿,可煮水泡脚(搭配生姜),或少量加入汤中(如艾叶鸡蛋汤),缓解小腹冷痛。④羊肉:性温,能温中补虚,适合寒湿型带下伴四肢发凉者(搭配萝卜、生姜煮汤,减少油腻)。

经典食疗方:①生姜炒白扁豆粥:炒白扁豆30g、生姜3片、大米50g。煮粥时加入生姜,温脾散寒,适合寒湿型白带清稀、小腹冷者。②艾叶茯苓乌鸡汤:乌鸡半只、艾叶10g(纱布包)、茯苓15g、生姜5片。炖汤1小时,喝汤吃肉,温阳健脾、散寒除湿。

禁忌:所有生冷食物(冰饮、刺身、凉菜)、寒性水果(西瓜、梨、火龙果),以免加重“寒湿”。

3.脾虚湿盛型 以健脾为主,从“根源”断湿。调理核心原则:“脾虚是本,湿盛是标”,需先补脾胃,让身体自己“会排水”,避免一味用苦寒利湿食材(会伤脾)。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宜吃食材及原理: ①茯苓:性平,能健脾渗湿,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的佳品,适合脾虚人群(可磨粉煮粥、做茯苓饼)。②山药:性平,能健脾益气,“脾旺则湿自除”,且性质温和,适合各类脾虚者(选铁棍山药,蒸、煮最佳,避免油炸)。③炒薏米:生薏米性寒,炒后性温,保留祛湿功效且不伤脾,搭配健脾食材更佳(如山药、茯苓)。④莲子(带心):能补脾益肾、固涩止带,带心的莲子还能清心,避免脾虚生“虚火”(可煮粥、炖汤)。

经典食疗方: ①四神汤(健脾祛湿经典方):茯苓15g、山药20g、莲子15g、芡实15g(可加瘦肉或排骨炖汤)。四味食材均能健脾,合力“祛湿而不耗气”,适合脾虚湿盛型带下清稀、乏力者,每周可吃2~3次。②茯苓山药小米粥:茯苓粉10g、山药20g(切小块)、小米50g。煮粥食用,健脾养胃,长期吃可改善脾虚体质。禁忌:避免过饱、暴饮暴食(加重脾胃负担),少吃甜腻(蛋糕、奶茶会让脾“更懒”)、黏腻食物(粽子、汤圆不易消化)。

四、避坑指南:这些“祛湿”误区可能让你越吃越湿

误区1:“祛湿=天天喝薏米红豆汤”

薏米性寒,红豆偏凉,长期喝会伤脾胃,尤其寒湿、脾虚体质者,可能导致白带更清稀、腹泻。因此红豆不可长期吃,薏米需炒过,再搭配山药、茯苓等健脾食材方可达到祛湿功效。

误区2:“祛湿只靠吃,不用管生活习惯”

久坐少动会导致气血循环差,湿邪难以排出;熬夜、压力大伤肝,“肝木克脾土”,间接加重脾虚生湿。因此需配合每天30分钟快走、练习八段锦(尤其是“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以促进湿邪代谢。

误区3:“白带异常=炎症,只靠食疗不就医”

食疗适合轻度、慢性带下异常(如排卵期轻微增多、无明显不适)者,若出现带下带血、伴随剧烈腹痛、发热、异味浓重等情况,可能是阴道炎、盆腔炎甚至肿瘤信号,不可延误,需及时就医。

五、从“治带”到“养体质”,饮食是最好的“调理师”

带下异常是身体发出的“湿邪预警”信号,调理的核心不是“消灭白带”,而是通过饮食改善脾、肾、肝的功能,让身体恢复“水湿代谢平衡”。中医食疗的关键是“顺应体质”,湿热体质别吃温补,寒湿体质别碰寒凉,脾虚体质先补脾胃。女性应关注身体的“小信号”,通过日常饮食的细微调整,养出“干净”体质,让带下异常从根源改善。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