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 远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公利医院
审核:石益海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公利医院 主任医师
你是否长期受到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困扰?是否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甚至异常消瘦?若上述症状持续存在,需高度警惕:这可能是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一、认识慢性胰腺炎:不只是 “腹痛” 的慢性疾病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因胰腺长期炎症反应导致的疾病。与急性胰腺炎的骤然起病不同,其表现为渐进性病理过程:胰腺组织在持续性损伤中逐渐变硬、萎缩,失去正常的分泌功能。数据显示,全球慢性胰腺炎的患病率约为9.62/10万;根据我国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其发病率达13/10万,且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
慢性胰腺炎典型症状:
反复腹痛:表现为中上腹或背部隐痛,进食高脂食物后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腰背部。
营养不良:常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甚至出现脂肪泻。
代谢异常:血糖水平波动大,易患“脆性糖尿病”,需频繁调整胰岛素用量。
并发症表现:可出现黄疸、发热(多因胆管梗阻继发感染)、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相关症状(如夜盲症、骨质疏松)。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哪些因素会“激活”慢性胰腺炎?
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酗酒、吸烟、暴饮暴食或高脂饮食。
疾病因素 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胆管或胰管梗阻(如胆石症)、高钙血症或高脂血症。
先天与遗传因素 胰腺先天性发育异常、遗传性基因突变。
其他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胰腺外伤等。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者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而延误诊治。医师建议:如出现“腹痛加重、体重下降、血糖控制困难”,应尽早进行 CT、MRI及胰酶检测等检查,以排除胰腺器质性病变。
三、饮食管理:吃对了才是“保腺关键”
很多患者误以为“不吃脂肪最安全”,结果陷入“越控越瘦、越瘦越病”的恶性循环。正确饮食原则应遵循 “科学控脂、精准营养”。
1. 脂肪管理:不是“敌人”,而是“按需摄入”
非急性发作期:建议每日摄入 40~70 克脂肪(相当于7~12 茶匙食用油),占总热量的 30%~40%。宜选择橄榄油、鱼油等优质脂肪,避免油炸食品及肥肉。
合并营养不良者:每日 5~6 餐,每餐脂肪摄入量<10克,总量控制在 30~50 克,并配合胰酶肠溶胶囊。
关键误区:完全禁脂会导致胰酶分泌减少,加重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还可导致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引发更多健康问题。
2. 膳食纤维:需严格控制,避免 “雪上加霜” 胰腺功能受损时,过量摄入膳食纤维可吸附胰酶并降低其活性,从而加重脂肪泻。建议每日膳食纤维总摄入量控制在 25~35克,并避免摄入粗杂粮、芹菜等粗纤维食物。蔬菜应煮软食用,水果建议制成果泥。
3. 特殊人群饮食管理
糖尿病患者:糖类供能比控制在 50%~55%,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并严格避免摄入精制糖。
加餐建议:两餐间可补充鸡蛋羹、豆腐脑、酸奶等易消化且富含高蛋白的食物,每日总热量摄入应比普通人提高 10%~20%。
四、生活管理:从“伤腺”到 “护腺”的关键转变
戒烟限酒 吸烟加速胰腺纤维化,乙醇是其明确的致病因素,患者必须严格戒除烟酒。
保持规律作息 避免熬夜,保证 7~8小时睡眠。
心理调节 长期腹痛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可通过冥想、八段锦或散步等缓解心理压力。
定期随访 每 3~6个月复查血糖、胰酶水平及影像学检查(CT/MRI),以动态监测胰腺结构与功能变化。
五、治疗方案:阶梯式干预,从药物到手术
1. 药物治疗:对症缓解,控制进展
镇痛治疗:按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镇痛原则,从布洛芬(第一阶梯)到曲马多(第二阶梯),严重者用吗啡(第三阶梯),避免长期单一用药,以防止产生耐药。
胰酶替代治疗:作为核心治疗手段,应选择肠溶包衣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随餐服用,确保脂肪酶在肠道碱性环境中释放。
抑酸治疗: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提高胃和十二指肠内pH,改善脂肪的消化吸收。
糖尿病管理:降糖治疗首选胰岛素,二甲双胍可谨慎联用。
2. 内镜治疗:微创干预用于解除胰管梗阻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胰管结石,可使80%患者的结石体积缩小或消失。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通过胃镜置入支架,以解除胰管或胆管狭窄,并引流胆汁或胰液,是胰管结石和狭窄的常用治疗方法。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 外科治疗:最后的 “保腺防线” 当药物及内镜治疗无效,且患者出现严重腹痛、胰腺假性囊肿或可疑恶性病变时,需考虑外科手术干预。常用术式包括胰管引流术、胰腺部分切除术等,其目标是解除梗阻、缓解疼痛及预防癌变。
六、长期管理:与疾病“和平共处”的关键
慢性胰腺炎虽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早期干预:确诊后立即启动饮食管理与药物治疗,以延缓胰腺纤维化进展。
多学科协作诊疗:联合消化内科、营养科、内分泌科及影像科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家庭支持:家属需监督患者饮食、用药,并帮助记录症状和病情变化。
保持积极心态:应避免过度焦虑,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正常工作和生活,其长期生存率与一般人群无明显差异。
结语:主动管理,拒绝“胰腺疲劳”
慢性胰腺炎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从“胡吃海喝” 到“科学养护”,是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长期管理,可最大限度减轻病痛,守护胰腺健康。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