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宇新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鹿 斌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主任医师

肥胖,已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率达34.3%,肥胖率达16.4%。这意味着超重和肥胖人群已超过总人口半数,形势令人警醒!

借鉴"七宗罪"这一隐喻,我们可以更生动地理解肥胖背后的多重诱因,从而各个击破!

第一宗罪:暴食(Gluttony)——失控的食欲

大脑对体重的调控机制极为复杂,涉及能量平衡、中枢奖励、情绪记忆等多方面。例如,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本应传递饱腹信号,但很多肥胖者会出现"瘦素抵抗"——尽管瘦素水平升高,大脑却收不到“吃饱”的信号,导致持续饥饿感,让减肥变得异常艰难。

想要减肥,必须先管住嘴。但现实中,很多人饿了一两顿后就“报复性大吃”,甚至陷入“暴食-催吐-再暴食”的恶性循环,在健康与欲望间痛苦挣扎。

图1 AI图片

第二宗罪:懒惰(Sloth)——缺失的运动

减肥常说“管住嘴、迈开腿”,但真正做到又何其困难!

WHO建议,18~64岁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并将每日久坐行为控制在8小时以内。然而,现代办公和娱乐方式(办公室、短视频、游戏)大幅压缩了日常活动量。研究显示,现代人日均步数仅3000~5000步,远低于狩猎采集时代的15000步以上。肥胖本身还会增加关节负担,让人"越胖越不想动",陷入恶性循环。于是,给他一个柔软舒服的被窝,他能从日出一直睡到日落……

图2 AI图片

第三宗罪:贪婪(Greed)——利益的诱惑

2016年,国际权威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一篇震动学界的文章,揭露了20世纪60年代某国制糖业通过“资助科研”的方式,刻意淡化糖类与心脏病的关联,并将责任推给饱和脂肪。这些被操纵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公众认知数十年,使人们忽视了高糖饮食的真正危害。

第四宗罪:傲慢(Pride)——体重的偏见

“肥头大耳”“脑满肠肥”……这些充满歧视的词汇,折射出社会对肥胖者的长期污名。

肥胖污名化,是指因体重而遭受贬低、歧视的现象。它不仅伤害自尊,还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数据显示,美国肥胖者遭受歧视的比例高达19%~42%,女性及BMI更高者受影响越严重。很多肥胖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社交甚至就业中容易被边缘化。

因此,我们要努力战胜肥胖,更要拒绝任何形式的体重歧视!

图3 AI图片

第五宗罪:嫉妒(Envy)——基因的差异

你是否曾嫉妒那些“怎么吃都不胖”的人,仿佛他们中了“基因彩票”?

目前最广为人知的是“节俭基因假说”:在远古饥荒时期,人类进化出一种能高效储存脂肪的基因,以便在食物缺乏时维持生存。但到了物质丰富的今天,这类基因反而推高了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

不过就算没有“基因彩票”,人体依然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只要摄入的热量小于消耗的热量,就没有减不下来的体重!

第六宗罪:愤怒(Wrath)——压力的恶果

长期压力会激活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促进皮质醇释放。这不仅促使脂肪堆积(尤其腹部),还会增强食欲,改变饮食行为,形成“压力型肥胖”。

在焦虑或情绪低落时,摄入高糖高脂食物能够短暂刺激多巴胺分泌,暂缓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性进食”易导致热量过剩和心理依赖。研究发现,慢性压力人群的肥胖风险比普通人高40%,45%的焦虑者会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

第七宗罪:色欲(Lust)——减退的欲望

民间常说:“男胖短,女胖深,男女都胖要离婚”。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肥胖会使男性生殖器官生理尺寸缩短(视觉上或许显得短),但肥胖确实会影响性功能。

肥胖会使脂肪细胞中的芳香酶将睾酮转化为雌激素,抑制性腺激素的正常释放。此外,肥胖还可能损害血管功能,影响阴茎血流,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同时,肥胖还可能引发小纤维神经病变,进一步影响性功能。这些都可能给亲密关系带来挑战。

图4 AI图片

面对肥胖这场健康危机,"国家喊你来减肥"绝非一句空话!让我们从今天起:合理饮食、坚持运动、保证睡眠,远离肥胖的"七宗罪",为自己的健康做主!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