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金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审核:王 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主任医师
马拉松作为一项极限耐力运动,对跑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极高要求。除了常规的体力、耐力及跑姿训练外,融入中医传统功法与外治法,可以从优化生物力学、修复筋膜网络、调节神经内分泌等多方面,为跑者提供全周期的科学支持,助力实现“健康完赛”目标。

图1 AI生成图片
一、赛前打牢基础,重在预防损伤
马拉松运动损伤多与“动力链失衡”相关。中医功法强调“筋骨并重、形神合一”,可有效弥补常规训练的不足,推荐以下方法。
1.太极拳:动态平衡的“生物力学矫正器”
核心动作如“搂膝拗步”“如封似闭”,通过虚实转换与重心控制增强膝关节稳定性,优化髌骨关节压力分布;结合腹式呼吸(6~8次/分)可提升脂肪氧化效率,减少能量消耗。
2.八段锦:筋膜链的“张力调节器”
“双手攀足固肾腰”有助于牵拉全身后表链,缓解骶棘肌、腘绳肌等肌群张力;“摇头摆尾去心火”可激活螺旋链,改善骨盆旋转失衡,提升跑姿对称性。
3.五禽戏:神经肌肉的“控制优化器”
“虎扑”可强化臀腿协同发力,“鸟飞”能改善胸椎灵活性与摆臂效率。研究显示,五禽戏锻炼可增强小脑-基底节-皮质运动区连接,提升复杂地形下的步态适应能力。

图2 AI生成图片
二、赛中即时干预,阻断损伤进展
比赛过程中如出现热身不足、抽筋、胸闷、气促等状况,可能影响完赛。可采用以下方法及时应对。
1.针灸疗法:解痉止痛的“生物电开关”
针刺阳陵泉(筋会)可抑制疼痛信号,电针足三里有助于促进内啡肽释放,快速缓解痉挛;耳穴贴压“心”“肺”点可调节呼吸与心率,延缓肌糖原耗竭。
2.推拿疗法:筋膜网络的“力学调节师”
采用㨰法配合高频振动可松解腓肠肌粘连;髂胫束区域施行横向波状按压,可降低剪切弹性模量。杭州马拉松数据显示,推拿干预可使后半程配速波动率降低37%,有助于跑者均匀分配体力。

图3 AI生成图片
三、赛后修复:三阶递进,重建机体稳态
赛后身体处于极限状态,代谢废物和炎症因子积聚,易出现疲劳、酸痛等现象,需要系统恢复以促进身体机能回归稳态,尤其对长期参赛的跑者至关重要。
1.黄金6小时:代谢清除与循环重启
仰天吐纳法结合足踝泵动可加速静脉回流;中药药浴可扩张毛细血管,缩短血乳酸半衰期。
2.72小时周期:微损伤修复与筋膜重塑
刺络拔罐有助于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峰值;低频超声导入等技术可加速肌纤维修复;易筋经“九鬼拔马刀势”有助于重建筋膜张力结构。
3.7日重建期:神经内分泌再平衡
艾灸命门穴可调节睾酮/皮质醇比值,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其能显著提升线粒体有氧代谢活性。
四、长效管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中医药传统功法在运动领域的应用,建立在其理论与现代科学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筋膜理论与经筋学说相融合
如八段锦动作增强浅背线弹性,提升跟腱储能效率。
2.神经可塑性与中医理论结合
如太极拳“意念引导”提升运动学习能力,“心肾相交”理论与心率变异性改善相关。
3.国际实践验证
肯尼亚训练营引入八段锦后,团队足底筋膜炎发生率下降21%;日本选手采用“针灸+冰浴”方案后,个人最佳达标率提升了28%。
五、实践方案:马拉松全周期中医整合计划
1.训练周期(18周)
√基础期:晨练五禽戏(15分钟)+傍晚太极拳(25分钟)。
√强度期:八段锦筋膜放松(每周2次)+足三里按摩。
√赛前调整:耳穴贴压提升睡眠效率至92%。
2.竞赛当日
起跑前,拇指按压合谷穴提高痛阈,嗅吸薄荷冰片精油提神,电针承山穴预防小腿痉挛。
3.赛后恢复
√6小时内:药浴+仰天吐纳。
√24~72小时:经筋推拿+刺络拔罐。
√第7天:肌力测试与筋膜超声评估,制定后续计划。
从《诸病源候论》的导引疗法到现代生物力学实验室的实证研究,中医传统方法始终在与时俱进。对于马拉松运动而言,这种“古法新用”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运动链重构、代谢优化和神经适应性提升,实现“损伤预防—成绩提升—健康维系”的闭环。当42.195公里的征程融入千年智慧,跑者收获的不仅是奖牌,更是对“行稳致远”这一生命哲学的亲身实践。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