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多种慢性疾病甚至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因子,是胃癌最重要的高危因素。
如今,这一严峻的公共卫生难题有了破解之钥。
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教授周丽雅/宋志强团队带领全国40家相关消化疾病诊疗中心研究发现,含利福特尼唑的三联方案,为治疗幽门螺杆菌感带来了全新的选择。相关成果日前于《柳叶刀-感染病学》在线发表。
据介绍,该研究通过全球首个Ⅲ期临床试验,证实了含利福特尼唑的三联方案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铋剂四联方案具有更高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率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用药更少,服用更方便,为临床根除治疗提供了新的杀菌利器。
宋志强介绍:“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治疗相关抗生素选用面临较多困难,该研究将很好地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大大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疗效。”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幽门螺杆菌如何传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典型的“病从口入”的疾病,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饮食、聚餐等途径相互传播,与很多常见多发病,尤其是约八成胃癌、溃疡、萎缩性胃炎等密切相关。大约70%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但细菌在胃内持续活动,会造成渐进性的损伤。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自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约为50%。由于我国大部分家庭习惯共餐,所以感染率较高,约有56%的人群感染,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人的国人都可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护胃需要“仪式感”
日常预防很重要
家庭防控
感染者应使用独立餐具,直至根除成功,餐具需要清洁后保持干燥;坚决避免用嘴咀嚼食物喂食婴幼儿,从家庭内部切断传播途径。
聚餐选择
聚餐时,主动使用公筷、实行分餐制,这不仅是健康之举,更是关爱他人的体现。研究证实,使用公筷能使唾液传播风险降低80%。不妨随身携带便携式餐具包,让健康饮食成为社交新潮流。
外卖选择
减少腌制、烧烤类食品的摄入,多选择富含营养且能抑制细菌活性的食物,如西蓝花、酸奶等。日常饮食中,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含有多酚的绿茶,以及富含黄酮类的蓝莓等新鲜果蔬,同时减少高盐、加工肉类及精制碳水的摄入。
定期体检
将“幽门筛查”纳入年度体检项目,其费用并不高,甚至比有些奶茶还便宜,却能为胃部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自测指南:你的胃是否安全?
可通过以下简易风险评估初步判断感染可能性,若符合以下≥3项,建议及时进行医学检测:
1、每月参与未使用公筷的聚餐≥4次;
2、直系亲属有胃癌病史;
3、长期存在不明原因的口臭,或餐后腹胀;
4、日常依赖外卖,且偏好高盐、高辣饮食;
5、伴侣已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居家时,还可通过“舌苔氨味试验”辅助观察:晨起后,用无菌棉签轻刮舌苔,密封在透明袋中,1小时后若闻到明显类似尿液气味的氨味,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的代谢活动有关,但此举需进一步确诊。
综合来源: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