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重症医学科门口,79岁的方奶奶焦急的询问:“我家老伴能吃点东西吗?我们能不能炖点汤送进来?饿了怎么办呀?”

其实,当亲人身处 ICU (重症监护室) 生命垂危时,这也是家属最常问的问题之一,这份关切令人动容,但 ICU 患者的饮食,远非“吃饭”那么简单。

它是一门精密的科学,是治疗方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称之为“营养支持治疗”。今天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吕学文就仔细给大家讲讲ICU里生命的“燃料”。

为什么不能随便吃?

ICU 患者的特殊状态,通常面临呼吸衰竭、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等严峻挑战。他们的身体处于⼀种极高的应激状态⸺“高代谢、 高消耗”。就像一座内部着火的房子,身体在疯狂地分解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提供能量,这会导致肌肉严重萎缩、 免疫力急剧下降。从而恶化病情。此时,如果经口正常进食,会带来巨大风险:

• 误吸风险:患者吞咽反射弱,食物或液体极易误入气管和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这对危重患者可能是致命的。

• 消化功能衰竭:身体为了保命,会将血液优先供应给大脑和心脏,导致胃肠道缺血、功能停滞, 无法消化普通食物。

• 增加身体负担:咀嚼、消化食物本身就需要消耗能量,对于奄奄一息的患者来说,这可能是“无法承受之重”。

因此,ICU 患者的营养支持,核心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提供正确的营养。医护团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安全、最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营养支持的“生命线”两条主要途径:

1. 肠内营养——“借道而行”的黄金通道

这是首选方案,只要患者的胃肠道还有部分功能,就尽可能使用它。它的本质是通过一条直接置入胃或小肠的营养管,将特制的“营养液”输送到体内。

 如何实现?

最常见的是通过鼻腔放入一根细软的管子到胃(鼻胃管)或小肠(鼻肠管)。对于需要长期营养的患者,可能会进行微创手术,直接经腹壁在胃(胃造口)或空肠(空肠造口)放置管道。

 喂的是什么?

不是米汤、菜汁,而是全营养配方的肠内营养制剂。这些制剂像“科学配方奶粉”,成分精确:

• 均衡的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 精准的蛋白质:提供易于吸收的氨基酸,用于修复身体、合成免疫蛋白。

• 全面的营养素:包含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甚至根据病情添加了谷氨酰胺、Omega-3 脂肪酸等能调节免疫功能的特殊成分。

• 不同的型号:有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适合肾衰竭患者的、适合肺病患者的(低糖类,减少⼆氧化碳产生)等。

肠内营养最大的优点是维护了肠道屏障功能,防止肠道菌群移位,从而降低感染风险。这被视作“守护生命的防线”。

2. 肠外营养——“静脉直输”的终极保障

当患者肠道功能完全丧失、无法使用肠内营养时(如严重肠梗阻、消化道大出血等),就需要启动“B 计 划”⸺肠外营养。

 如何实现?

通过中心静脉(如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入一根导管,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血液中。

 喂的是什么?

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全合一”静脉营养液,里面包含了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等所有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

肠外营养虽然能救命,但风险和成本更高,可能引发感染、肝功能损害、血糖剧烈波动等并发症。 因此,ICU 医生的原则永远是 “只要肠道有功能,就利用肠道”。

量身定制的营养方案

ICU 营养支持绝非“一刀切”。营养师和医生会像配制药物一样,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方案:

• 计算量: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代谢水平,精确计算出每天需要多少热量和蛋白质。

• 控制速度:营养液的输注速度从每小时几十毫升开始,缓慢增加,让胃肠道逐渐适应。

• 调整配方:根据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化验结果,实时调整营养液的成分。

结语

在 ICU 这个生死战场上,营养支持不再仅仅是“吃饭”,而是与呼吸机、抗生素同样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它通过最科学的管道,输送着最精准的“生命燃料”,患者赢得与死神赛跑的时间和资本。 这份看不见的“食物”,承载的是生命的重量和康复的希望。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重症医学科 祝伊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