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过,天气就凉下来了。尤其是下过几次雨,就会越来越冷,有的人赶紧加衣,可一想起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又犹豫不决了。该如何做好“秋冻”呢?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何大伟主任医师为您科普。
“秋冻”是一种养生智慧
“秋冻”的意思是秋凉天气不要忙着加衣,可以让身体适度感受“凉意”甚至点点“寒意”,循序渐进地做好耐寒训练,为寒冬的到来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主要有两个作用:
1. “秋冻”能训练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在秋天这个过渡季节进行适度的冷刺激,如同在冬季来临前为我们的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中枢进行演习。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保持警觉,以便等到真正寒冬时,身体能够从容应对,不至于因气温骤降而生病。
(▲AI图)
2. “秋冻”能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秋季气温逐渐降低,适当地少穿一点,可以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促使毛细血管收缩,加速血液循环,提升身体的产热效率,提升新陈代谢水平。
所以,“秋冻”是顺应天时而增强体质的养生锻炼,而不是“冻”到鼻塞流涕了也不加衣御寒。秋天自然界的阳气从“夏长”转向“冬藏”,身体要顺“收敛”之势,让毛孔慢慢收缩,阳气慢慢收回到体内,为冬天的“藏”打好基础。若过早保暖,相当于逆势而为,反而易消耗阳气。
如何正确做好“秋冻”?
一、要冻对部位
1. 可以适当冻头部和四肢。
头部在中医称为“诸阳之会”,不宜过度保暖,保持清醒即可。除非风非常大,否则不必急于戴上帽子。
四肢远离心脏,但血管丰富,让四肢感受到冷刺激,能有效锻炼血管收缩舒张能力,即使四肢受凉了,风险也远低于躯干受寒。“冻”四肢,就是对身体阳气(温煦功能)和卫气(防御功能)最有效的实战演练。
2. 不可以冻颈部、背部、腹部、足部
后颈部位有风池、风府、大椎、肺俞等重要穴位。此处受凉,极易引发头痛、感冒和颈椎不适。气温下降时,该处尽量不要裸露在秋风里,可以围上丝巾或穿高领衣,以防风邪入侵。
(▲AI图)
人体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都循行于背部,是人体阳气的“主干线”,背部受寒,寒气将直接侵袭经络,损伤阳气,影响全身机能。
现代人脾胃虚寒的人比较多,腹部有中脘、神阙、关元等大穴,腹部受凉易致腹痛腹泻。尤其是女性朋友,还易出现痛经和月经不调等问题。
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保暖能力差,且是肝脾肾等重要经络的起始点,故有俗语“寒从脚下起”。入秋后应及时换上能包裹足踝的鞋袜。睡前还可用温水泡脚,驱散寒意,若能泡脚后坚持按压足底涌泉穴则更为养生。但需注意,糖尿病患者泡脚需格外小心水温。
(▲AI图)
二、要冻对人群
“秋冻”是一种主动性的锻炼,适合人群为:
1. 青壮年;
2. 无慢性病尤其是无心脑血管和呼吸、消化系统疾病者;
3. 手脚温热、耐寒能力强的人群。
“秋冻”属于“锦上添花”的行为,而非“雪中送炭”,所以下列人群不适合:
1. 老年人;
2. 儿童;
3. 久病体弱者;
4. 有关节疼痛、鼻炎、哮喘病史者;
5. 阳气虚者(平时就怕冷手脚冰凉)。
这类群体不要“秋冻”,以免损伤阳气,透支正气,导致免疫力下降而反易生病,但可以多晒背、常做艾灸以护阳生阳。
(▲AI图)
三、要冻对时机
“秋冻”适合于初秋的“量变”阶段,一旦进入深秋的“质变”时,就需要适时保暖,以免“寒邪伤人”。如何判断这个时机?
1. 看昼夜温差。当最低温还能接受时,可以冻一冻,让身体适应温度的变化。当温差过大,寒气已占主导地位,就需要保温了,否则将消耗阳气。
2. 看绝对温度。日最高气温仍在20°C以上,或最低气温高于15°C,此时的凉意是温和的刺激,适合“冻”。若最低气温降至10°C以下,人体血管会剧烈收缩以防热量散失,此时必须添衣保暖,保持体温。
总之,“秋冻”是养生,不是硬扛,需顺势而为,见好就收。同时,“冻”还需与“动”相结合,在微寒的天气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八段锦,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产生热量,才会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
(▲AI图)
“一场秋雨一场寒”,科学“秋冻”,合理保暖,是秋天时节最智慧的养生之道。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何大伟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皮肤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