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患有贫血,则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但如果一个人整天红光满面,是不是就一定是气色好的表现呢?
未必,医学上有一种血液系统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英文缩写PV),会让你呈现“气色好”的假象。PV是一种骨髓异常增生的血液病,会导致身体“过量生产”红细胞,让血液变得像“浆糊”一样粘稠,随时可能引发血栓、中风等危险。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王丹副主任医师带大家了解“多血症”,看看如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稀释”危机。
认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为何“泛滥成灾”?
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不受控制地生产过多红细胞,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可能伴随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二、典型症状:
1. 皮肤表现:面色暗红(如醉酒貌)、手掌/黏膜充血、皮肤瘙痒(尤其是热水浴后)。
2. 循环系统:头痛、头晕、视力模糊、高血压。
3. 血栓风险:手脚麻木、胸痛(可能提示心梗或肺栓塞)。

(▲AI图)
三、西医诊断关键:
1. 血常规:血红蛋白(Hb)>185g/L(男性)或>165g/L(女性)。
2. JAK2 V617F基因突变检测(90%以上阳性)。
中医辨证:血瘀、肝火、正虚是核心
中医将PV归为“血证”“积证”范畴,认为其病机主要为“血瘀内阻,兼夹肝火或气虚”,分型如下:
1. 血瘀络阻型
特点:面色紫暗、舌质青紫、皮肤瘀斑、肢体疼痛。
调理原则: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
2. 肝火血热型
特点: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鼻衄齿衄。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调理原则:清肝泻火,凉血解毒。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等)。
3. 气阴两虚型
特点:乏力、口干、盗汗、心悸(多见于长期放血治疗者)。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弱。
调理原则:益气养阴,兼活血。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四物汤(太子参、麦冬、当归、白芍等)。

(▲AI图)
中西医结合:稀释血液+调理体质
一、西医治疗核心
静脉放血:快速降低红细胞比容(目标<45%)。
药物治疗:羟基脲、干扰素(抑制骨髓造血)、JAK2抑制剂(如芦可替尼)。
二、中医辅助调理
1. 活血食疗
黑木耳山楂粥(黑木耳10g+山楂15g+粳米50g),每周3次。
绿茶+玫瑰花代茶饮(清热疏肝)。
2. 外治与养生
皮肤瘙痒:金银花30g+薄荷10g煎水外洗。
预防血栓:每日按摩涌泉穴、三阴交穴。
3.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脱水:每天饮水>2000ml,避免血液进一步浓缩。
戒烟限酒:减少血管内皮损伤。
适度运动:散步、太极拳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剧烈运动)。

(▲AI图)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负责人王航提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虽属慢性病,但血液的“黏稠危机”不容小觑!西医治疗快速“治标”,中医调理从根源“治本”。
已确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需注意多喝水、定期复查、保持情绪平稳,并进行中医调理。如果经常面色潮红,或者还伴有皮肤瘙痒、头晕头痛,需及时到血液内科就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 王丹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血液内科 王丹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