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是第18个“全球洗手日”,今年的主题“做个洗手英雄”号召所有人认识到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组织发起这一活动,旨在培养全球用肥皂洗手的文化,并通过儿童参与推动卫生习惯的普及。正确洗手不仅能降低个人感染风险,更是保障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举措。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腹泻和肺炎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中,高达70%的案例可通过正确洗手避免。在中国,学校幼托机构的急性胃肠炎聚集疫情中,近半数首例病例因未规范洗手引发。这些事实凸显了洗手行动的重要性。本文将从科学角度阐述洗手的关键作用,解析常见误区,并提出实用建议,帮助每个人成为守护健康的“英雄”。
1. 洗手为何如此重要?科学数据揭示关键作用
洗手看似简单,却是阻断疾病传播链的核心环节。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全球每年因腹泻和肺炎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超过120万,其中约84万人的生命可通过正确洗手得以挽救。这一数据凸显了洗手在预防呼吸道和肠道感染中的巨大潜力。在中国,2024年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显示,学校幼托机构中48%的急性胃肠炎聚集疫情首例病例均未规范洗手,导致病毒通过接触快速扩散。此外,手污染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洗手的效果:使用ATP荧光检测仪对100名路人测试发现,洗手前手部污染平均值为465 RLU,仅用流水冲洗后降至380 RLU,而采用肥皂配合“六步洗手法”后,数值骤降至46 RLU,远低于100 RLU的合格线。这些科学事实表明,正确洗手能有效去除病原体,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尤其对于儿童,养成良好洗手习惯可显著降低腹泻和肺炎发病率,这也是全球卫生组织将洗手列为公共卫生优先事项的原因。
2. 常见洗手误区解析:科学方法破除错误习惯
许多人对洗手存在误解,导致预防效果大打折扣。首先,简单揉搓无法彻底清洁手部。手部结构复杂,掌心、指缝、手腕等部位易藏匿病原体,而“六步洗手法”能全面覆盖这些区域,清除污物和细菌。其次,洗手时间过短是常见问题。研究表明,揉搓少于15秒无法有效去除病原体,建议持续15-30秒,确保每个部位充分清洁。第三,仅用清水洗手效果有限。流水虽能冲走部分污垢,但无法破坏油脂和病原体结构,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可乳化污垢并杀灭细菌。第四,用洗手盆洗手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反复使用的洗手水会积累病原体,使洗净的双手再次沾染病菌,因此必须用流动水冲洗。最后,共用毛巾干手存在风险。毛巾易潜藏病菌,自然风干或一次性纸巾更安全。破除这些误区,能帮助公众从“多洗手”升级为“会洗手”。
3. 如何成为“洗手英雄”:正确步骤与日常实践
要有效发挥洗手的作用,需掌握科学方法并融入日常生活。首先,推荐使用“六步洗手法”:第一步,手心相对揉搓;第二步,手心对手背交叉揉搓;第三步,指缝交错揉搓;第四步,指尖在手心旋转揉搓;第五步,拇指和手腕重点清洁;第六步,指尖在掌心摩擦。整个过程应持续15-30秒,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其次,洗手时机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进食前、如厕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后立即洗手,以阻断病原体传播链。对于儿童,家长和学校可通过游戏、儿歌等方式培养兴趣,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洗手小英雄”活动,鼓励孩子参与互动学习。此外,社区和政府需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确保流动水和肥皂的普及。在中国,部分学校已将洗手教育纳入课程,通过实践降低感染风险。每个人只需微小行动,如随身携带洗手液或倡导家庭洗手规则,就能成为守护健康的“英雄”。
4.结语与建议
正确洗手是成本最低、效果显著的疾病预防措施,从个人习惯到全球行动,都能产生深远影响。科学数据证实,用肥皂配合“六步洗手法”可大幅降低手部病原体负载,减少腹泻、肺炎等疾病传播。作为个体,我们应摒弃误区,坚持规范洗手,并将这一习惯传递给孩子和社区;作为社会成员,可支持公共卫生倡议,推动洗手设施普及。2025年“全球洗手日”提醒我们,健康守护始于双手——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清洁双手构建更安全的世界。
数据支撑来源:
1.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儿童卫生报告》(数据:5岁以下儿童死亡与洗手关联)。
2. 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学校幼托机构急性胃肠炎疫情监测报告》。
3. 世界卫生组织洗手指南(洗手时长与步骤建议)。
来源: 科普医卫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医卫康 